在娱乐圈混迹,若是没有一个立得住脚的“人设”,好似都没办法混下去。
“学霸人设”是各经纪公司很喜欢的一种包装方式。
前有张钧甯曾鼓吹自己是台北大学的高材生,谁知被网友扒出,这所大学也就仅仅相当于内地的二本大学。
再有范玮琪一直鼓吹自己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后来被扒出仅仅是读了“哈佛延伸教育学院”,基本等同于国内的成人教育,根本不算高学历。
相比那些包装的“所谓人设”相比较,苏有朋才是一个真正的学霸。
01学霸苏有朋
苏有朋,1973年9月出生在台北,小时候的他也蛮调皮的,经常乱窜,稍一不慎就可能找不到人。
父母觉得他有点儿精力旺盛,就给他报了很多才艺班,起初是父母希望他能分散一下注意力,谁知后来,苏有朋自己竟爱上了这些。
后来,学习成为苏有朋最大的爱好,甚至主动要求报名辅导班,除了一些和功课相关的辅导班之外,他还学了很多才艺。
父母为了减轻他的负担,想要给他推掉其中几项,他却以绝食抗议,非要继续念下去。
1988年,苏有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台湾排名第一的高中。
中考过后,苏有朋一直在家闷头看书,妈妈担心他的社交能力有问题,很希望他能走出去拓展一下自己的眼界。
这时,恰好有台湾学生综艺台在招聘明星助理,苏妈妈就背着苏有朋给他报名了。
就这样,苏有朋和吴奇隆、陈志朋认识了,三人给节目组的三个女生做助手,被公司称作“小猫队”。
不过三个大男生却不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很“娘”,私下就偷偷自称“小虎队”。
那时候,三个刚出道的男生负责暖场,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带动节目的气氛,哪知道,却有很多观众写信寄到电视台询问三个小伙子的情况。
公司慢慢开始重视这个组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公司其他艺人出的专辑中,小虎队录了一首单曲《青苹果乐园》。
此曲一出,仅仅用了5周的时间,就红遍了台湾的大街小巷,三个青春洋溢的少年,也成为新时代的偶像。
02“反面教材”苏有朋
虽然考入了好学校,但是随着苏有朋演艺事业的忙碌,在功课上他开始力不从心,挂科成为常事。
高一高二的时候,苏有朋每次回到学校上课时,总会遭到很多的冷嘲热讽。
有人直接在他背后说:“你看他,就知道玩,不会念书,我们不要学他。”
自小都是学霸的苏有朋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时,心里极其难受。
除此之外,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学校的很多同学都不爱搭理他,那是一种被孤立的孤独感,没有人会对他伸出友谊之手,他只能自救。
当时甚至有同学的妈妈拿苏有朋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不让自己的小孩和他玩,让他很受伤。
同学还有同学的爸妈们,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以此来教育自家小孩。
让他们“失望”的是,高三时,苏有朋决定停掉手中所有的演绎工作,专心学习,准备高考。
苏有朋在自己的书《我在建中的日子》中,曾经阐述过这段经历,其中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1991年,苏有朋高考,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台湾大学机械系,这个大学在台湾的地位相当于内地的清华和北大,可不是一般人随便就能考进去的。
多年后,苏有朋回忆起这段时间说:“什么名气、偶像,我说放就可以放,半点不犹豫!”
每当提起高三奋战的那段往事,他依然面带骄傲的微笑。
考上大学后,苏有朋基本是演艺事业和学习两不耽误,周一到周五,他去学校上课。
所有的演出活动,尽量安排在周五和周六日,尽量让自己的时间能够平衡起来。
周一到周五,他是好学生,每天认真读书。
周六日他则是大明星,行走各种喧闹的场合中,唱歌跳舞。
这种分裂式的生活一直伴随苏有朋多年,直到大三那年,苏有朋家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
03退学风波
多年来,苏有朋赚了不少钱,一直放在父亲的手里,父亲则想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投资,谁知投资失利,不但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还欠了很多的外债。
若想要还上这些外债,就需要苏有朋接更多的工作才可以,无奈之下,他做出了休学的决定。
一个大明星,为了赚钱要休学的非议如海啸一般传讲开来,学校和外界一片质疑之声,苏有朋压力倍增。
台湾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地方,一旦有不尊重教育的行为出现,就会被千夫所指。
多年后,苏有朋坦白自己当时的状态,非常痛苦,不敢出门,不敢见朋友,甚至有些抑郁状态。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是做好了多接工作还债的打算,谁知陈志朋却要去服兵役,小虎队的一切演艺活动全部停止了。
那段时间对苏有朋来说,是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光,为了替父亲还债,他甚至接了很多肥皂剧,全台湾的家长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直到《还珠格格》大火之后,苏有朋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随后,他继续和琼瑶合作,拍了一部接一部叫座的电视剧,为自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慢慢地,他终于打破了自己的偶像包袱,成为一个实力派男演员。
“娘娘腔”白小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有朋,原来他也可以这样“变态”。
事业上的成功,反而让苏有朋更遗憾没有完成的学业,在最名气最火的时候,他又放下了手上的工作,去纽约深造了。
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可以随时放下名气和偶像包袱,半点不犹豫的向着心之向往的地方出发。
经过岁月的沉淀,苏有朋身上再也没有小虎队时期的青春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男人的风范,优雅稳重,彬彬有礼。
自1993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苏有朋从来没有放下自己做慈善的脚步。
只要有闲暇时间,他都会去参加慈善活动,他希望能用自己偶像的力量感召更多人来做慈善,真正尽到一个偶像的义务。
尽管生活有波折也有困苦,苏有朋却一直坚持以正能量的形象世人,一直以助人为乐为根本。
作为佛教教徒,他呼吁大家都要用自己的善良宽容来感化身边的人,他也时刻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善良才是一个智者最成熟的行为。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