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一个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18世纪时期法兰西伟大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是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是该时期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和主要代表人物,卢梭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爱弥儿》、《植物通信学》、《大山深处的书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新爱洛伊斯》、《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论人类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漫步当中的遐思》等。
卢梭是一个伟大哲学家,他也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人,他的出身十分贫寒,而且到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过程的一生都经历了诸多艰难苦恨,最后繁霜鬓,即便头发花白了也无法改变他那颠沛流离、流离颠沛的似乎是上天注定的、不容一丝一毫更改的“命之运”,他当过学徒,做过私人的秘书,也担任过乐谱抄写员,即便是放在今天,卢梭无疑是一个“很低端的人口”之一,丝毫没有所谓的“高”、所谓的“大”和所谓的“尚”。不过,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是十分高、十分大、十分尚的。
《爱弥儿》是卢梭的著名教育学巨著,今天翻译成汉字的著作也有厚厚的2大本,我阅读《爱弥儿》也整整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许多忙于交际场合的高智商的现代化、体系化、高端化和富贵化的人们,要把卢梭的《爱弥儿》阅读完毕,实在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什么样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这个问题。
关于幸福,是许多哲人和很多平凡人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平凡的人当中,包括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人都对幸福作出了一些论述,提出了一些观点。马克思有着美丽的妻子——燕妮,他还有着一堆儿女(6人),子女们十分崇拜而亲切地称呼马克思为“马克思老爹”,可以说,马克思这位伟人的“幸福指数”是相当之高的。但马克思的幸福观中,他并没有说有着漂亮的妻子、儿女双全就幸福之类的观点。马克思说的是:“斗争就是幸福”。斗争是马克思的“血液”,是他“生命要素”,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不难理解的。
欧文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的这句话,站位挺高的,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像我一天到晚总是考虑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家里的“四脚吞金兽”,也不像我总是操心家里的老母亲是否过得好的问题,直接关心的是人类的问题。这种站位,很值得我好好学习好好体会好好践行,本人决定在2021年的人生规划中将这种宏伟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鲁迅的观点和表述,往往是精辟入理、入木四分的。鲁迅老先生有句关于幸福的名言,他老人家说:“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并不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思考“我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而是站在革命家的角度考虑“如何给他人以幸福”。光凭这句话,我认为鲁迅就是伟大的。
爱因斯坦的幸福观,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安慰。爱因斯坦说:“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幸福。”想起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分幸福的人,因为我要做的合理的事情何止一件?而是有着很多的合理的并且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卢梭的幸福观,对我来说是更大的安慰。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一个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想起卢梭的这句话,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百分幸福的人,因为我何止是孤独?而且是灰常灰常之孤独无比。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野史:李渊退位后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您宫女太多,回家嫁人吧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从平民起家,极终建立了一个大唐盛世的皇帝,李渊的经济生涯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会将人推向不同的命运,李渊在退位后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李世民对他的态度,
2025-08-23 00:40:14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