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鲁迅作品和简介(讲述这样的鲁迅)

18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13 09:30: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讲述这样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阎晶明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阎晶明《这样的鲁迅》面向广大少年儿童而作,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毋庸多言。百余年来,鲁迅作品显示了跨越时代的经典性。《这样的鲁迅》以独特方式,让伟大、深邃的人物“走近”少年儿童。书中将鲁迅的人生之路与创作之路相结合,以绍兴、南京、北京、上海四地为线索,把鲁迅的重要作品与创作背景、创作契机、创作心态进行有机关联。譬如大家熟悉的《故乡》,作者强调此文是鲁迅于1921年新年刚过、新春将至之时,在刚刚搬入的北京新居中所写。由此读者对《故乡》的书写有了更贴近历史语境的认知——故乡与新居,旧岁与新春,曾经与此时,来途与前途,交织出《故乡》文字背后的人生况味。

本书没有简单地进行材料罗列和背景考据,而是探讨鲁迅文本经过时间沉淀后展现出的更深层意义。比如鲁迅写作时坚持“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所以他常常既是一类文体的开创者,又是这类文体创作高峰的代表。在鲁迅笔下,中国文学的传统母题“故乡”就有了新的书写。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故乡不再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寄托美好回忆的桃花源,而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作者以此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小说在产生之初就发生的转折,蕴含着从未有过的主题深度”。在谈及《藤野先生》时,作者从“刻板平凡如藤野”与“深邃热情如鲁迅”之间“看似不可思议的短暂际遇”,延伸出作家太宰治以此际遇为主题创作的小说《惜别》,展现了作者的史料功底。

《这样的鲁迅》深入鲁迅内在的精神景象,生动描述他的文学才华和内心激情,展现一个犀利而又宽厚、冷峻而又温暖、豁达而又坚定、热情而又幽默的鲁迅。他是痛苦的,更是清醒的;他体验着自己的苦痛,更关心世人的艰辛;他担忧娜拉出走以后无路可走,又担心人们庸居于自己的屋檐下不思进取;他有深邃的思想,又愿意为文学青年做琐碎的编辑工作。作者尤其聚焦鲁迅骨子里“火的冰”特质。与他对敌人口诛笔伐的冷傲截然两样的,是他对青年人的包容。作者记录下几则鲁迅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从他的待人接物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鲁迅有“一颗温润而宽宥的心”。书中有几张珍贵的照片,是鲁迅与青年人交流时拍摄的。只见他坐在学生们的中间,笑容和煦温暖,那是对中国未来的深切之爱。这样外表冷峻、内心热烈的鲁迅更加真实,也更能激起读者的敬仰。

正如作者在开篇章节中所说的:“面对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我最想向大家讲述的是这样的鲁迅:一位孜孜不倦的求索者,一位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中,并为之奋斗的中国人。”对鲁迅形象的认识和概括可以从各个方向进入,由于年龄境遇不同,每个人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但在鲁迅身上,有一代又一代读者公认的品格——求索光明、求索真理,这也是青少年应确立的人生目标。鲁迅一生都在关心青少年,一代代青少年也在阅读中接近鲁迅。本书语言简明晓畅、幽默风趣,贴近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在成稿前,作者曾专门邀请中学生阅读,并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当然,面对鲁迅这样的伟大人物及其人生,本书只能在有限的向度上进行解读。让青少年走近鲁迅只是第一步,让青少年理解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获得前行力量,还需要更多探索、更深入的挖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1日 20 版)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