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秋晚的江上》,作者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是一首好诗。有色彩,有张力。有继承,有创新。
继承的是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就像中国画的水墨山水,有意境之美。不同于水墨山水的黑白线条简单勾勒,他添加了颜色,是有质感和立体感、透视感的意象,却没有西方油画的浓重油腻感。
选入语文教材,不应该配图,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才对。能想象出画面,就“理解”了。
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语文教育存在的固有思维模式在作怪,总是试图去寻找其中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寓意、哲理,赞美了什么,批评了什么。
当然,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或多或少融入作者自己的情绪。如果非要深挖作品的“中心思想”,需要返回那个时代,去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与经历。了解了作者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 ,结合诗歌本身,也就大概能总结出作者想表达什么了。
刘大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是新诗运动的重要诗人,原名金庆棪,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出身。1913年在日本认识了沈玄庐(第一批党员之一),加入“同盟会”,1915年公开发表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被日本警察监视,转赴南洋。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刘大白得以回国,受聘任《杭州报》主笔。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营救学生,发表《我的学潮观》,全面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
1920年他在《浙潮第一声》的序言中写道:“我以为为了一种主义,和黑暗势力奋斗,如果当黑暗势力很强的时候,免不了要受挫折,这些受的挫折,叫做牺牲,不叫做失败。只要前仆后继地坚持下去,主义不变,一定有胜利的日子。”
1921年刘大白参与领导了“衙前农民运动”,1922年农民运动遭到了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
这首诗创作于1923年,新文化运动结束,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那么我们能否这样理解: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革命者虽然疲倦,还是需要驮着象征光明的太阳飞行。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革命即便遇到了短暂的失败,但是真理的光芒不会被遮盖,象征旧事物的芦苇,也能感受到革命的力量。
我们从诗篇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倦意”,有些消极倾向,却没有放弃理想。
当然,对于这样一首意象派的新诗,任何解释都难免会牵强附会。这是一副画,不要去琢磨“画外面”,只去欣赏画面之美,欣赏语言的艺术就够了。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由于家族衰落,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四处流浪。后来,他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士兵,逐渐得到了王离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幕僚。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等人共同反秦起义。反秦战争中,项羽以勇猛善战著
2025-08-18 00:49:53一、孙韶——鲜有负败孙韶字公礼,浙江杭州富阳人。“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本姓俞,为孙策钟爱,赐姓为孙。甚得孙权器重,历官偏将军、广陵太守。魏文帝曹丕南征至广陵,孙韶率死士五百人,突袭曹丕大军,得其副车车盖,以功迁镇北将军,封建德侯。孙韶为边将数十年,善于抚御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戒、侦悉为务,先知动
2025-08-18 00:09:41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