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王守仁。浙江绍兴余姚人。
政治成分:大地主,富二代(传说是王羲之的后人);
有名典故:格竹子。为验证朱熹”格物致知”学说,对着竹子格了七天,劳思成疾,最终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
代 表 作:《传习录》
个人简历:三次考试后中榜,六品,因得罪刘瑾权奸,被打四十屁股,贬为龙场驿丞,后龙场悟道”人心即为理,知行合一,以心为本——心学”,成就圣人理想。
刘瑾死后,被兵部尚书王琼看中,安排他去江西剿匪,利用心学,大玩游击战术,天天出阴招,没多久,大家都搞不惦的土匪竟然被王阳明轻轻松松搞惦。
后活捉想当皇帝的宁王朱宸濠,因为碰上王阳明,朱宸濠苦苦策划三十年,结果三十天就玩完了。
此后,王阳明还干过很多牛叉的事情。比如平叛,办学校讲心学。
五十七岁,王阳明病逝。临终之时,唯留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即理。吾心即天理,心是本体,本来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但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就有了善恶是非之心,此时需要我们用良知来校正。
致良知。即随时校正自己的良知。当我们的私心杂念刚一萌动之时,良知第一时间是可以感知到的,而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第一时间的良知,将这个不善的欲念去除,是谓去恶存善,这也是王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步,王阳明先生总结”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知行合一。良知知道了,关键就在于具体行动了,是想偷懒还是想占便宜,心已经告诉你了,那你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及时改正呢。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总结起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若动,万物皆动;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9、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0、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1、天理即人欲。天理即仁心。
1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13、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4、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5、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公元前257年,11月。武安君白起死了,而且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的。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四方,秦国人听到后叹息不已,东方六国却闻之大喜,拍手称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白起太能打了。白起从正式领兵以来,就带着一伙嗷嗷叫的老秦人到处攻城略地,前后三十七年,斩首近百万,杀的是六国惶惶不安,闻之色变。现在秦国
2025-08-26 04:15:58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位列之首,唐高宗看过他的《滕王阁序》之后,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歌和骈文方面具有极高天赋的诗人,却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无疑是唐代文坛史上的一大损失!有人曾经说过,若是王勃没有早早
2025-08-26 02:08:58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