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根据阴阳家的五德循环学说,推断秦为水德,崇尚黑色,幸运数字是六,史书记载说水德的特点是:“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就是说要严刑峻法,实施高压的威权统治。作为长子,秦始皇对扶苏显然寄托了太多希望.这个儿子是帝国的接班人、将来的二世皇帝,秦始皇希望他和自己一样坚强刚毅,做一个铁腕的独裁者。但是历史总是何希望不同,扶苏到底是这么死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在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去民间巡查,突然在沙丘那个地方生了重病,于是他命令赵高写了一封遗诏给扶苏。遗诏上是这样写的,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而且要扶苏继承皇位。但是这封遗诏使者还没有送出去,秦始皇就已经死了。
秦始皇死了之后,于是赵高和丞相李斯两个人就谋划着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想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当皇帝,听他们两个人的差遣。于是他们就把遗书的内容改成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太子。而且在这个时候,他们还给扶苏伪造了一封遗诏,意思是说胡亥当上皇帝之后,命令公子扶苏自杀。
法家官员是提倡“以法治国”的一类人,他们从小学习法家学说,推崇它并致力于实现它,可以说是将自己的一生都赌在了这一个学说之上。来了一个提倡儒家治国的主,那他们岂不是全都要丢了饭碗?所以这一类人也是不可能同意扶苏上位的。而最后一种人是执法吏员,他们的职能就比较简单了,就是依法依章办事,主要是按法令去执行任务。但要是改了儒家治国,那他们的存在不也是一个虚设了吗?所以他们也一样不会支持扶苏上位。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扶苏还多次为那个时代所唾弃的儒生们求情,甚至以拥护儒家学说为荣,这怎了得,朝廷上下对这位未来的储君人选议论纷纷。即使这扶苏的做法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就不一样了。与所有人背道而驰的后果,就是会被所有人都当做 “眼中钉”。储君若跟大家为敌,那大家就会合起伙来算计他,让他从这个高位掉下去。为了以后的千秋大业,秦始皇不得不将扶苏支开。这恰恰不是大家所说的冷落这个皇子,而是在真真正正地保护他。
但是扶苏还是作为牺牲者丢了性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战国末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中,为何魏国魏无忌信陵君影响力最大?首先,信陵君,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名声显达于诸侯,天下人才归附者多。其次,信陵君魏无忌才能出众。信陵君魏无忌派出门客,收集各国情报,对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深刻了解。所以,主张联纵抗秦,
2025-05-04 01:46:39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
2025-05-03 01:23:28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