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说:虚伪,人性本恶)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3 14:15:39    


很多人理解世界,总是简单地把所有的事物都一分为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认为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

抛开良知觉醒,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种特例不谈,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其背后就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属于典型的“性善论”。

儒家亚圣孟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皆有恻隐之心”,这句话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同情心,不需要任何人去传授,就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老弱病残遇到困难,本能地就会产生同情心一样。

善意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不受外部因素干扰的前提下,“良心”油然而生,驱使着我们尽一切力量帮助弱小。

然而,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例如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善”的说法十分虚伪,每一个人生下来,其本性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天生地喜好利益、追求声色。

人类天生带着恶念,正是因为带着这种恶的本性,社会才出现了抢夺、争斗、杀人放火等各种恶性事件。

说白了,人生下来就带着贪念,为了满足自己一己私欲,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就好比医生希望别人生病,卖棺材的不想大家长寿一样,别人过着好日子,自己就只能过苦日子。想得到好处,只有挤占别人的好处。

所以说,人性本恶,绝不是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绕着“性善论”与“性恶论”,不光是让东方的学者大师们争论不休,连外国人也讨论了几千年。

不过相比中国普遍认可的“性本善”,西方文化更加推崇“性本恶”的说法。

作为西方哲学大拿,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讲了一个故事作为佐证。

古代有一位牧羊人,在暴风雨之后走进一条深沟,无意中发现了一枚戒指,只要戴上手上,把宝石朝着手心,就能隐身,让周围的人看不见他。

结果可想而知,牧羊人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坏事。偷盗抢劫,觊觎王后,谋害国王,坏事做绝,就是没干一件好事。

大家好好想想,很多人希望具有隐身的超能力,有几个是想隐身扶老奶奶过马路,又或者给人送温暖不留姓名,只做好事呢?

大多数人其实就是想干坏事不让别人知道而已。

由此可见,人的本心是罪恶的,总是想做坏事的,之所以没做坏事,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机会或者怕被别人发现,受到制裁。

儒家鼓吹人性本善,就是希望大家更多发扬“恻隐之心”,遏制内心的恶念,从而天下太平,路不拾遗。这样就没有了纷争,更没有了战争,大家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然而,可能吗?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非常反对儒家这种“一厢情愿”,认为人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按照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只有在力量平衡的前提下,为了降低漂没风险,才签订契约制度,以酷刑做为惩罚手段,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因为人性是恶的,总是想做坏事,所以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良心觉醒,只能依靠刑罚制度,让人有敬畏之心,束缚恶念,使人不敢轻易做坏事,即便做了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简单地说,只有保留死刑的存在,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活着的可能。

但是,人性真的就是非善即恶这么简单吗?

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有时也会做好事。

劫匪挟持人质抢银行,把老弱病残先放了,你能说他是好人吗?

当然不能。

如果每个人生来就是善的,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作恶的坏人呢?如果他是被别人教坏的,那么教他的那个坏人是从哪来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认定每个人生来就是恶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行善积德,不做坏事呢?

对此,荀子给出了答案,认为之所以有善人,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每天灌输“仁义礼智信”,心中的恶念就会被道德束缚遏制,从而笃信所谓忠君爱国,孝敬父母、谦让兄弟。

这些美德看似正义,其实都是伪善,是社会强加给个人的道德枷锁。

那么,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心本恶”呢?

于是,有人提出了折中的说法,主张“性无善恶论”。

人出生下来就是生物本能,想吃饱喝足,想繁衍后代,无所谓善恶,所有的善恶观点都是后天社会环境造成的。

这就好比“孟母三迁”一样,人性是可塑的,会跟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

这就像一块泥巴,赋予一定的力量,想捏成什么就是什么。你可以捏成锅碗瓢盆,也可以做成马桶便盆。一切取决于你的选择。

选择做好事,就具有了“善”的本质,而选择做坏事,就具有了“恶”的本质。

相比善恶是非,人的选择是绝对主观的,种什么花结什么果,一切都是有因有果,这一点是没错的。


相关文章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

刘邦的偶像、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为何酗酒而亡?报国无门

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

唐太宗李世民才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战神?

(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有大功于国家,为何最后却落寞而终?

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

杀晋鄙,救邯郸,招贤纳士大败秦军,信陵君之死!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