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说:虚伪,人性本恶)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3 14:15:39    


很多人理解世界,总是简单地把所有的事物都一分为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认为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

抛开良知觉醒,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种特例不谈,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其背后就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属于典型的“性善论”。

儒家亚圣孟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皆有恻隐之心”,这句话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同情心,不需要任何人去传授,就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老弱病残遇到困难,本能地就会产生同情心一样。

善意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不受外部因素干扰的前提下,“良心”油然而生,驱使着我们尽一切力量帮助弱小。

然而,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例如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善”的说法十分虚伪,每一个人生下来,其本性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天生地喜好利益、追求声色。

人类天生带着恶念,正是因为带着这种恶的本性,社会才出现了抢夺、争斗、杀人放火等各种恶性事件。

说白了,人生下来就带着贪念,为了满足自己一己私欲,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就好比医生希望别人生病,卖棺材的不想大家长寿一样,别人过着好日子,自己就只能过苦日子。想得到好处,只有挤占别人的好处。

所以说,人性本恶,绝不是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绕着“性善论”与“性恶论”,不光是让东方的学者大师们争论不休,连外国人也讨论了几千年。

不过相比中国普遍认可的“性本善”,西方文化更加推崇“性本恶”的说法。

作为西方哲学大拿,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讲了一个故事作为佐证。

古代有一位牧羊人,在暴风雨之后走进一条深沟,无意中发现了一枚戒指,只要戴上手上,把宝石朝着手心,就能隐身,让周围的人看不见他。

结果可想而知,牧羊人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坏事。偷盗抢劫,觊觎王后,谋害国王,坏事做绝,就是没干一件好事。

大家好好想想,很多人希望具有隐身的超能力,有几个是想隐身扶老奶奶过马路,又或者给人送温暖不留姓名,只做好事呢?

大多数人其实就是想干坏事不让别人知道而已。

由此可见,人的本心是罪恶的,总是想做坏事的,之所以没做坏事,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机会或者怕被别人发现,受到制裁。

儒家鼓吹人性本善,就是希望大家更多发扬“恻隐之心”,遏制内心的恶念,从而天下太平,路不拾遗。这样就没有了纷争,更没有了战争,大家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然而,可能吗?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非常反对儒家这种“一厢情愿”,认为人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按照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只有在力量平衡的前提下,为了降低漂没风险,才签订契约制度,以酷刑做为惩罚手段,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因为人性是恶的,总是想做坏事,所以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良心觉醒,只能依靠刑罚制度,让人有敬畏之心,束缚恶念,使人不敢轻易做坏事,即便做了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简单地说,只有保留死刑的存在,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活着的可能。

但是,人性真的就是非善即恶这么简单吗?

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有时也会做好事。

劫匪挟持人质抢银行,把老弱病残先放了,你能说他是好人吗?

当然不能。

如果每个人生来就是善的,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作恶的坏人呢?如果他是被别人教坏的,那么教他的那个坏人是从哪来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认定每个人生来就是恶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行善积德,不做坏事呢?

对此,荀子给出了答案,认为之所以有善人,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每天灌输“仁义礼智信”,心中的恶念就会被道德束缚遏制,从而笃信所谓忠君爱国,孝敬父母、谦让兄弟。

这些美德看似正义,其实都是伪善,是社会强加给个人的道德枷锁。

那么,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心本恶”呢?

于是,有人提出了折中的说法,主张“性无善恶论”。

人出生下来就是生物本能,想吃饱喝足,想繁衍后代,无所谓善恶,所有的善恶观点都是后天社会环境造成的。

这就好比“孟母三迁”一样,人性是可塑的,会跟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

这就像一块泥巴,赋予一定的力量,想捏成什么就是什么。你可以捏成锅碗瓢盆,也可以做成马桶便盆。一切取决于你的选择。

选择做好事,就具有了“善”的本质,而选择做坏事,就具有了“恶”的本质。

相比善恶是非,人的选择是绝对主观的,种什么花结什么果,一切都是有因有果,这一点是没错的。


相关文章

一代神童,十六岁,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公务员,王勃传奇的一生

如果说别人是老天爷赏饭吃 王勃就属于老天爷直接给他开了一个粮仓。公元650年,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爷爷是隋朝的大儒,我们熟知的魏征、房玄龄,全部都是他爷爷王通的学生。而他爷爷王通在几百年之后遇到了一个真爱粉,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勃爷爷的字,王通字仲淹。王勃的爸爸王福畤也是德才兼

2025-08-19 00:43:51

对大秦朝有功商鞅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死了之后百姓却不怜悯呢?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日渐强大。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根据商鞅制定的法制,赐商鞅尸身车裂,全家被杀。商鞅商鞅变法变法序幕《垦草令》秦孝公即位后,为了复兴秦穆公时秦国强大的国力,广发求贤令,商鞅因秦国宠臣景监的引见得以面见秦孝公。秦孝公第一次商鞅用帝道向孝公

2025-08-19 00:39:38

楚霸王项羽的生平故事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由于家族衰落,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四处流浪。后来,他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士兵,逐渐得到了王离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幕僚。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等人共同反秦起义。反秦战争中,项羽以勇猛善战著

2025-08-18 00:49:53

被罗贯中置之死地的吴国三大名将

一、孙韶——鲜有负败孙韶字公礼,浙江杭州富阳人。“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本姓俞,为孙策钟爱,赐姓为孙。甚得孙权器重,历官偏将军、广陵太守。魏文帝曹丕南征至广陵,孙韶率死士五百人,突袭曹丕大军,得其副车车盖,以功迁镇北将军,封建德侯。孙韶为边将数十年,善于抚御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戒、侦悉为务,先知动

2025-08-18 00:09:41

项羽、吕布、李元霸、李存孝、高宠,五大天下第一谁是真无敌?

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