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的桥段;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袭击蜀军;当然,孟获遇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自然是吃力不讨好,被捉住七次,放了七次,最后心悦诚服,而这故事也被广为流传,并引起热烈讨论。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得故事被广为流传。(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据《汉晋春秋》记载,蜀汉刘备死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后来孟获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而接下来发生什么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诸葛亮用兵如神,对于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计策,他心中早有盘算,要收服孟获这样的人,不能光靠武力,一定要让他打从心底服你;所以诸葛亮用计捉住孟获七次,却又放走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后来南中平定,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此后直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南方都没有人敢再次叛乱。
▲诸葛亮用兵如神,智擒孟获。(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除了《汉晋春秋》,《滇元纪略》也记载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然而这故事将诸葛亮描写得有如神人一般,后世有诸多史学家却不认同,毕竟《汉晋春秋》,《滇元纪略》都算不得正史,只是后人笔记,总归带有一定的夸张、演绎色彩。
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 随便放了又捉?
已故著名滇史专家、西南历史地理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记》一文中说,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不值得辩论;当代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指出,七擒一事,实在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因此,很多三国迷打趣地说,关于七擒七纵孟获的传说,如果诸葛亮知道,一定会说:我才没那么傻呢!
战国时,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相虞卿带着魏齐逃出赵国,想要前往楚国。在路经魏国时,虞卿找到信陵君求助。虞卿之所以求信陵君,全在于信陵君对名士很敬重,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在各国名气很大。1.知天下事公元前277年,信陵君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薨逝了,他的兄长魏圉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是为魏安
2025-05-06 00:08:40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多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终老赵国的时候,秦军突然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抵挡不住秦军,于是立刻急招信陵君回国。当时,信陵君还发了顿脾气:用不着我的时候,就任由我住在赵国,十多年不闻不问。现在用得着我了,一封诏书就想把我叫回去,这不是欺负人吗?不去!这件事闹得很大,立刻就有两位贤人劝说信
2025-05-06 00:01:40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