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法正怎么死的三国演义(汉中之战的系统性反噬)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0 08:32:39    

关于三国中法正的死因,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毕竟,法正死时才45岁,正是当打之年,怎么会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就莫名的死了?

这里面有什么蹊跷吗?

有!大有蹊跷!

法正不是死于别人之手,而是死于他自己之手。

不过法正可不是自杀。他极有可能死于冠心病、脑梗塞、或癌症。

而疾病的根本源头在于他所策动的汉中之战!是汉中之战的系统性反作用力!

下面我们详细道来。

01 法正简介:刘备取川的头号内应与大功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谋士,因在刘璋处不得志,与张松同为刘备取川的头号内应。

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刘备夺取成都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217年,策动刘备发起汉中之战,设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

219年,曹操兵败汉中,刘备的蜀汉集团达到鼎盛时期。

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



法正其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三国志·法正传》里说: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差不多:法正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无不报复。或告孔明曰:“孝直太横,宜稍斥之。”

孔明曰:“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因竟不问。

法正闻之,亦自敛戢。

02 法正的背景:川中的东州派系

刘备的蜀汉集团,大体分为五大派系,分别是:分别是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凉州派系。

法正不是益州本土人士,属于由外来户组成的东州派系,

之所以叫东州派系,是因为这些人来自于益州以外的地区。

东州派系以法正、李严为首,还有孟达,吴懿、费观等人。


在刘璋时期,东州派系是刘璋用来制约压制益州本土力量的,也就是平衡益州派系的筹码和棋子。

东州派系与益州派系的矛盾,加上刘璋的暗弱,导致了东州派系引刘备入川。

但是,东州派系与益州派系的矛盾,并不会随着换了新主人而得以消除。

同时,刘备入川时,还带来了元老派和实力强大的荆州派,如诸葛亮、马良,马谡,黄忠,魏延,蒋琬,杨仪,费祎等人。



这使得刘备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最重要的是,刘备入川后,东州派系的地位空前提高,不说益州派系了,就是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也屈居东州派系之次。

而且东州派系的领头人法正,是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与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共事,同僚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压力山大!

于是乎,很多人在心里或许就有了一个共同愿望与目标:法正何时完蛋?怎么才能让法正完蛋?!

此时的法正正如日中天,明争暗斗肯定不行,但机会很快就来了。

03 汉中之战引发吴魏联盟,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身死

在《关羽篇》中笔者说到,汉中之战,曹操大败后,魏蜀吴三国的三角关系从“孙刘联盟”转换为“吴魏联盟”,吴魏两家联合在三家的交叉地带荆州爆发战争,最终荆州丢失,关羽兵败被杀。

可就算这样,也不能把关羽被杀归咎到法正头上吧。但是别忘了,东州派系中还有一个孟达,他可是法正的好友啊!



看看孟达在荆州之战中做了什么吧:刘封本想去救关羽,但孟达说“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

又给刘封出谋划策:“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

又是这样回复求救的廖化:“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廖化眼见无法求得援兵,气得大骂而去,赶往了成都。

04 荆州派系与益州派系意图联合扳倒法正,法正承压,得病身亡

廖化到成都,这些事情能不和刘备、诸葛亮等人说吗?

到此,因为孟达不救关羽,而且挑唆刘封不救,这就有把柄了,别忘了,孟达与法正可是同乡好友,而且孟达是法正推荐的!

荆州丢失,刘备集团的荆州派系的老家被端了,你说荆州派系能不恨孟达吗?

关羽又是谁?

刘备的结义兄弟,元老派系中的老大,元老派系能放过孟达吗?



一直被法正压制的益州派系,能不就此说事,把孟达祸水往法正身上引,借此一举扳倒法正吗?

可以想象,围绕关羽之死,以孟达为理由,在扳倒法正的问题上,荆州派系、元老派系、益州派系已经形成联盟,法正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刚刚取得汉中胜利,自己的名望正如日中天,突然来了这么多的内部敌人,法正估计有些措手不及,而且别忘了法正的性格:心胸狭窄。

心胸狭窄之人一般争强好胜,知进不知退。

法正憋着一肚子气,进退两难,有苦说不出,有劲使不上,可以想象出他的郁闷、绝望、想不通,时间一久,憋出冠心病、脑梗塞甚至癌症,在医学上是能够解释得通的。


从这些因果关系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正就是死于汉中之战的系统性反作用力,不过这些因果在空间上并不直接相连。

这估计是法正引刘备入川和策动汉中之战时没有想到的。

法正的结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就是做决策时,一定要看到系统,要有战略眼光,要有系统思维,看到因果链条,看到力的传导路径,所谓慎始才能善终,就是这个道理吧。

要论古人的系统思维,首推《道德经》,看老子是怎么说的吧: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