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孙膑,庞涓,二人师出同门,却“手足相残”。
说起孙膑、庞涓,不得不说鬼谷子。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这个一个传奇色彩的人物,必然教出传奇的徒弟。相传他的徒弟都是一对一对,互为矛盾面,互为对手的,比如苏秦张仪、比如孙膑庞涓。可他只管教,却不管他们之间的恩怨。
于是恩怨的上演,也成就了经典的传奇。
孙膑庞涓,最经典的就是“围魏救赵”。如今作为成语、作为三十六计之一、作为战略战法、作为权谋策略……都成为耳熟能详的传奇。
围魏救赵,出自于《史记》“孙膑传”:“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这一年,是公元前354年。
魏惠王发兵十万,派大将庞涓兵围邯郸。
赵成侯派使者向楚和齐求救,许诺说,谁要是肯帮忙,就把中山国的领地送给谁。
楚国选择观望,并趁机抄了魏的后路,占了一些土地,但齐国则谋求更大的利益。大臣段干纶建议:“进攻魏国的襄陵,分散魏国兵力,消耗魏国实力,还救了赵,并能得到赵国的中山。”
这是史书记载的“围魏救赵”的最早倡议者。
齐王知道这一仗非同小可,领兵之将不可不慎。他想到一个人:孙膑。
孙膑却选择了幕后出招,齐乃以田忌为大将,率兵八万、兵车六百辆前往邯郸解围。
因为庞涓的陷害,孙膑遭受了“膑”刑,被挖去了膝盖骨——从此军队中出现了军师坐着双轮车指挥战斗的情景。孙膑装疯卖傻、假装投井而死,暗地里回到齐国,而庞涓还被蒙在鼓里。
兵出赵国,孙膑出主意:只需兵围魏国都城大梁,即能解邯郸之围。魏王听说齐军直扑大梁,命庞涓迅速回军。孙膑则在桂陵设伏,守株待兔;同时,命令围攻大梁的步兵快速调头,从南面封堵桂陵山口,截击魏国骑兵。
庞涓中计,剑雨火光中一面大旗猎猎飘扬——军师孙。庞涓吐血落马,多亏两个侄子拼命相救,逃出重围。魏国引以为傲的武卒精锐几乎全军覆没,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成语“围魏救赵”的来历。总的来说,是段干纶首创,在实际作战中,由孙膑提出并运用于实践。
“围魏救赵”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例,后来成为三十六计中最为精彩的智谋。
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阅读《智囊》看到“围魏救赵”这一战例时,评点:“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庞涓的战果,在历史上记述较多;但孙膑,只此一例。然而,却不能否认孙膑不仅是一位擅长运用兵法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战略家。
关于刘邦的年龄,《史记》中只记录了去世时间,没有记载出生时间,如今流传的刘邦年龄,源于宋代裴骃《史记·集解》引用了西晋皇甫谧的“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秦始皇出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刘邦出生于五十一年,因此刘邦比秦始皇小三岁。皇甫谧与刘邦相隔400多年,他是如
2025-04-04 01:40:50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曾对刘邦大加赞赏,多次评点,甚至直言:“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这可算是极高的评价了。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正确的简称是汉太祖或汉高帝,后世跟着司马迁喊了千年的汉高祖(后文按习惯仍
2025-04-04 00:58:36热爱历史的朋友总会对其中历史人物的形象所着迷,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三国可谓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时代,忠义的关羽、狡诈的曹操、有勇无谋的吕布等等无数英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而刘备从寒门卖草鞋,到成长为为一代英雄帝王,他的形象是既多样又深入人心的。一、陈寿《三国志》中刘备的形象人们对
2025-04-04 00:49:32大家对刘备的印象可能会先想到忠厚两个字,正是因为他为人忠厚仁德,让诸葛亮和张飞,关羽等五虎上将为他两肋插刀,肝脑涂地,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爱民如子,忠义两全的明君。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刘备真的是三国演义里那样的不懂权谋,只懂笼络人心的人吗?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并不比曹操逊色的一代奸
2025-04-04 00:25:46刘邦身高七尺八寸(约180cm),生得广额高鼻,颜貌如龙,须髯甚多,日角斗胸,龟背龙股。吕公识人无数,见刘邦相貌不凡,当机立断,将儿女吕雉许配给刘邦,这一年刘邦35岁,吕雉20岁。刘邦常带着手下吆五喝六,县城一帮小吏也惟命是从,吕公一家算是在沛县真正立足,吕雉为刘邦生了一女刘氏(鲁元公主)和一子刘盈
2025-04-04 00:22:35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