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五台山的五爷指的是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7 08:02:46    


五爷庙本名万佛阁

现在大家称呼庙宇多用寺庙,但是最开始的时候,寺与庙是两回事。基本上流行的三种说

法:

1.寺最开始的时候为国家办公机构,譬如“大理寺”、“鸿胪寺”等。而庙在最早是祭祀先

人用的,因“庙”与“貌”谐音,故尊先祖意。

2.寺的建制要大的多,里面有僧侣修行。而庙在建制上仅仅比神龛大一些,仅仅供奉,而无

常驻侍奉。

3.判断是寺还是庙,往往以供奉的对象为主。以人名为主的叫“庙”,以常规供奉的为寺。

就“五爷庙”而言,我倾向于第三种解释,那么五爷是谁?

这里也有两种说法:一为杨家将的儿子杨五郎,二为东海龙王的第五子。

如果您熟悉杨家将的故事,就应该知道杨五郎最后出家五台山(一说战死),因为要躲避朝

中奸臣陷害,将杨家一门带上五台山,并传授武艺。培养了很多的武僧,并在宋太宗被围之

后,救驾有功。太宗感慨其能,几次邀其下山,五郎坚辞不允。太宗无奈,遂塑金身以示纪

念。到现在,五台山上还能看到杨五郎的塑像。

杨五郎

五台山上有杨五郎的塑像不假,但五爷庙却并不是杨五郎的庙宇。正主是东海龙王的第五子。

这还要从清凉故事说起。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农

作。文殊菩萨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便去东海龙宫借了一块清凉宝石——“歇龙

石”,改变了这里的气候。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

物,所以他们尾随文殊菩萨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

回“歇龙石”。

广济龙王菩萨塑像

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

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五峰山也改名叫作

清凉山了。康熙年间,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这个万佛阁建了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请下

供于殿中。

这应该是五爷庙最为被认知的版本。

很多人到五台山来,其实就是到五爷庙上香。来五台山凌晨必去五爷庙烧第一炷香,据说五

爷爱民如子,有求必应。庙前的大香炉前,总是簇拥着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有的在默默合掌

许愿,有的在虔诚伏拜祈祷。

万佛阁前香火最旺

在万佛阁的献殿内,墙壁四周挂满了还愿者送的匾,送匾人来自全国各地,当然在匾的背后

是一份丰饶的献金。这些匾通常只能挂个把月时间,因为不用许久,它们就会被新匾所取

代。

还愿还有更为体面的方式,那就是给五爷唱戏。就在寺内金脸五龙王殿的对面有一座小戏

楼,每天的八九点钟,锣鼓家什便敲打起来,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照例粉墨登场,一年四

季,很少间断。五爷庙不歇的锣鼓和不尽的香烟是五台山独特的风景线。

五爷的戏台

相关文章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14首诗纵览杜牧的一生,才华横溢、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

长平之战蔺相如之死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

李渊退位后的悲惨生活:权力的背后竟是孤独与无奈!

野史:李渊退位后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您宫女太多,回家嫁人吧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从平民起家,极终建立了一个大唐盛世的皇帝,李渊的经济生涯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会将人推向不同的命运,李渊在退位后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李世民对他的态度,

2025-08-23 00:40:14

张仪:从弃臣到秦相,绝地反击,才是一个人最狠的报复

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