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著名演员、导演杨在葆先生安葬仪式暨追思会在北京怀柔九公山举行,媒体朋友拍摄了相关视频和照片资料,遂曝光现场情况。
现场铺有红地毯,空中回荡着音乐声,共有六人抬棺,气势磅礴,周围的群众自发前来相送,每个人手中均拿着白色的花,站在两旁默默哀悼,送别杨在葆先生。这场风光的“葬礼”是大家对杨在葆先生所尽的最后心意。
杨在葆先生的亲人好友们跟在棺木后面,手中拿着杨在葆先生的画像。其遗孀陈丽明难忍悲痛,满脸通红,都是她痛哭之后留下的痕迹,丧夫之痛难以言喻。陈丽明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由旁边人搀扶着往前走。
众人一起送别杨在葆先生,取出骨灰盒时,许多人已经无法控制悲伤情绪,眼中含着泪水。
痛哭过后的陈丽明已经逐渐冷静下来,双手合十,祈祷杨在葆先生能在天堂安好。
在追思会现场,许多圈内好友纷纷出席,送别杨在葆最后一程。在追思会的牌匾上写着8个大字“野郎游子,傲骨天涯”,这是大家对杨在葆的评价,是他用一生所书写的光荣履历。
杨在葆先生是在今年2月份离世,由妻子陈明丽发布讣告,于2月17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其好友王晓棠、许还山、陶玉玲、谢芳均现身送别。在大家眼中,杨在葆已经不仅是一名演员、导演,更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民艺术家。
杨在葆一生充满坎坷和传奇,曾拍摄多部优秀作品,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的荣誉。纵使遭遇过许多委屈,也依旧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响当当的银幕硬汉。
只可惜杨在葆晚年遭受病痛折磨,在85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 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在中国历史上,像李世民这样武功与文
2025-05-07 01:05:47贵族出身的李世民,自称十八岁的时候还生活在民间,故“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他曾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参与过激烈的战争,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曾对大臣们说过,自己特别勤行三件事:“鉴前代成政事,以为元龟”,“进用善人,共成政道”,“舍弃群小,不听谗言”。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李世民是一位比较
2025-05-07 00:55:32战国时,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相虞卿带着魏齐逃出赵国,想要前往楚国。在路经魏国时,虞卿找到信陵君求助。虞卿之所以求信陵君,全在于信陵君对名士很敬重,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在各国名气很大。1.知天下事公元前277年,信陵君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薨逝了,他的兄长魏圉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是为魏安
2025-05-06 00:08:40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多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终老赵国的时候,秦军突然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抵挡不住秦军,于是立刻急招信陵君回国。当时,信陵君还发了顿脾气:用不着我的时候,就任由我住在赵国,十多年不闻不问。现在用得着我了,一封诏书就想把我叫回去,这不是欺负人吗?不去!这件事闹得很大,立刻就有两位贤人劝说信
2025-05-06 00:01:40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