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了你一辈子,
想了你一辈子,
欠了你一辈子。”
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在与亲生妹妹杜思珩分别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知识分子杜思瀚(陈宝国 饰),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开始了。
在开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为这部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像它的这个开头一样,平实、质朴,或者像陈宝国的表演一样,内敛、节制,但120分钟之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意外,意外的尽头是大爱,与感动。
一段离散
做旧的光影里,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紧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也就此开启。
原以为,电影会是群像式的,会像是徐徐展开的图卷,满满当当挤下大时代里的老老少少,毕竟三千个孩子背后是三千个家庭,是三千个故事。但,《海的尽头是草原》只讲述这其中的一段离散,只讲述这样一个充满遗憾和疼痛的故事。
尔冬升在片场
可以说,擅长现实题材创作的导演尔冬升,这一次把他的镜头透过宏大的背景,对准了这卷史册中的平凡家庭和个体,细心勾勒出一幅感动人心的温情画卷。
导演自己说,在影片创作期间,他和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但他也说,无论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是博纳影业,出品方一直都说只想要一个能令人感动的戏。
“
那我知道了,我尽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来。我也不敢用‘大爱’这种词,我觉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现出来,就好。就用很简单的方法去做,没有想太多。
”
始终执拗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收获了来自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呵护。
原以为哪怕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朴素而深沉的善心会成为了他们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会很快适应草原,爱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爱上草原额吉、阿爸和兄长。但没想到,从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拉拉杂杂花了近一个小时,现实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哪怕经历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直面遗憾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
但她失败了,她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
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
在前半段平稳铺垫之后,电影的最后20分钟可以说充满了意外。但因为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最后站在亲生妹妹面前,见到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蒙古族老年妇女,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时代。
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
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这一刻,叫人泪涌。
曾经有过恨,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
曾经有过恨,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
陈宝国
曾经有过恨,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孙佳音
编辑:吴旭颖
图片:官方剧照
©新民晚报文化部
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李世民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其陵墓
2025-05-08 01:17:59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 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在中国历史上,像李世民这样武功与文
2025-05-07 01:05:47贵族出身的李世民,自称十八岁的时候还生活在民间,故“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他曾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参与过激烈的战争,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曾对大臣们说过,自己特别勤行三件事:“鉴前代成政事,以为元龟”,“进用善人,共成政道”,“舍弃群小,不听谗言”。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李世民是一位比较
2025-05-07 00:55:32战国时,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相虞卿带着魏齐逃出赵国,想要前往楚国。在路经魏国时,虞卿找到信陵君求助。虞卿之所以求信陵君,全在于信陵君对名士很敬重,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在各国名气很大。1.知天下事公元前277年,信陵君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薨逝了,他的兄长魏圉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是为魏安
2025-05-06 00:08:4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