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通过泓之战,一时在中原已无敌手,这种状况让中原各国多少有些屈辱。尽管楚通过“尊王”获得了中原各国一定程度上的身份认同,但是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君长仍对荆楚侵吞中原的后果忧心忡忡。就这个时刻,历史上又出了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诸侯——晋文公。
晋文公的霸业
晋文公重耳命途多舛。作为大国,晋总是祸起萧墙,内乱不已。纵观当时的所有大国,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上一代的诸侯国君宠信某姬,故废长立幼,而幼子为了稳固自身统治,相煎太急并招来后世之乱。重耳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得不远走他乡。在重耳的亡命生涯中,先后居于蒲、狄、卫、齐、曹、宋、郑、楚、秦九国。楚成王对重耳十分看重,与前面两位诸侯一样厚待他。
一段时间后,重耳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秦穆公因秦晋常年争霸而无余力西进,于是决定招重耳入秦,将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他,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由来之一。随后重耳在秦穆公大军护送下返晋继位,是为晋文公。通过政治婚姻,秦晋达成协议,双方终于能够抽身出来对付最大的威胁——楚。
楚成王通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并在泓之战打败宋,十分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彻底控制中原。这时不与楚通盟好者只剩下齐、晋和秦三个国家。春秋时代也逐渐向这四大国争霸天下的节奏演进。晋文公主政,已在晚年的楚成王就遇到了最大的对手。晋文公继承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联合秦齐,与楚决战。
公元前636年,狄人攻周,周襄王一无武力,二无威信,只得出逃于郑。秦穆公本想救援,但无奈其东进通道只能穿越晋,这就给了晋文公一个最好的机会。狐偃建议晋文公说:“求援诸侯不如自己做出表率,这样诸侯才会更加信任你,而且这是大义所在。”晋文公纳谏并与秦商洽由晋就近出兵,成功勤王,护驾回銮。
通过这次行动,晋不仅获得了诸侯的信任,而且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南阳之地的开拓之权,这成为晋日后出入中原的基点。同年,晋还协助秦袭取楚地,并打通武关、荆紫关,由此将秦国导向楚地。
另一方面,重耳厚交宋国,宋很快便叛楚通晋。就在这时,齐鲁两国正巧发生摩擦,而鲁求援于楚,后者派大军伐齐,并分出一部分兵力围宋,以治其叛楚通晋之罪。宋只能求援于晋,晋文公重臣先轸建议道:“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晋文公大获全胜,随后他又控制了处于中原中心的郑,于是有了践土之盟。践土之会确立了晋文公诸侯长的地位。如果单纯讨论时间的话,晋文公仅仅治晋四年便有此作为,或许可称为政治奇迹。须知,齐桓公用管仲凡30年才有此成就,更无论秦穆公用百里奚治秦20年以及楚成王用令尹子文治楚30年尚未能够彻底称霸诸侯。但是,晋文公天不假年,卒于公元前628年。而后,周天子威仪一降再降,中原地区则逐渐进入了晋楚秦齐四国逐鹿的格局。
楚庄王问鼎天下
秦没有参加践土之会,自然源自对晋霸政的不满。早在晋文公攻郑时,秦国便认为晋取郑必有利于晋,而对秦而言,只能是坐观晋的强大,遂与郑结盟,并使人驻守于郑。“秦晋之好”开始松动。最终秦晋因郑而战,即为崤函之战,虽然晋军获胜,但是西边的邻居变成敌人,这对楚国来说就是最佳时机。之后不久,楚国出现了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楚庄王先平定了附庸国的叛乱,并逐渐萌生了北上图霸之志。中原诸侯仍以晋实力最强,西抑秦东制齐,秦、齐虽强却仍非晋之对手。楚庄王励精图治,以孙叔敖为令尹,几年之间西联秦国,东盟吴越,对中原则纳交鲁曹,征服郑宋陈蔡,甚至耀兵王畿,问九鼎之大小轻重,是为“问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打到洛水边,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显然楚庄王问鼎,必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这就是“问鼎中原”一词的来历。
启 示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两种统御之道,即王道和霸道。楚国通常以霸道行事,而王道含量较少,故其征服中原诸国,确能称霸一时,不论是楚成王还是楚庄王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但是这种霸道缺乏持续性。荆楚蛮夷之名不除,楚就很难成为长久的霸主。反观齐晋两国,以王道和霸道并行,收效甚好。但中原诸大国,总是祸起于内乱,子孙不能守祖上之业。反倒是秦楚两国在继承问题上解决得最好,最终秦楚也成为战国后期的两极。
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国19年之久,遍览各国局势,这在其霸业建立过程中都是无形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重耳在诸国包括楚都受到厚待,这说明春秋时期的周礼至此仍然有约束作用,道德的感召力仍然是各国十分看重的内容。晋文公如果没有通过勤王取信天下,必然不会有城濮一战时各国的支持。但是也该看到,晋文公通过解决西秦之患,驱秦吞楚,强取郑卫,这都是霸道的践行。
楚庄王在霸道的执行上更可谓登峰造极,结盟诸侯孤立强晋,战争总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但是若欲维护霸权的持久,对外就需要加入更多的王道以得各国支持,对内则需处理好子嗣继承之事。因此,在楚庄王称霸不久之后,晋国才能东山再起,并将这次霸权延迟至80余年。
另外,春秋中期四大国争霸的历史对所谓多极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结盟非常频繁,而联盟的分解也十分频繁,围绕着晋楚争霸,秦齐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战争的发生。而在这兴亡之间,惟独苦了平民百姓。
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重要君主。他继位时,楚国境内无序,受到周室的压迫,但执掌政权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楚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地位显赫的诸侯国,被后人称之为楚庄王的丰功伟绩。接下来我将从经济、军事、文化和政治
2024-11-13 10:32:54楚庄王问鼎中原,欲博得周天子赐予侯伯而达到称霸的目的,但周天子并没有赐伯而只好撤兵,可见庄王的霸业仍需努力。在问鼎中原回去以后,又灭了周边的舒国,至此周边的小国都成了楚国的势力范围,更大规模的北进军事行动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前598年,因为夏徵舒杀了自己的国君陈灵公,庄王为显示自己的霸权,打着维护正
2024-11-13 10:17:47楚庄王,先前也是浪子一个。即位三年,不发一个号令,每天都会到田野狩猎。在宫中时,只知道从早到晚,与美人们一同饮酒作乐。还将一道命令挂在朝门口,说:“有谁敢谏言,死无赦!” 大夫申无畏,还真是英勇无畏,进谏楚庄王。不过用的是讨巧方式,借用“大鸟”隐语设问。庄王笑曰,放出豪言:“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
2024-11-13 10:03:13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年仅五十岁。这一事件如同平地惊雷,震动了整个大宋王朝。官方记载称太祖因病驾崩,但其中疑点重重,民间更是流传着“烛影斧声”的传说,将矛头直指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千年以来,史学家们对此争论不休,太祖之死也成为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一、扑朔迷离:官方记载与民间传说《宋史
2024-11-13 09:48:23一、仁宗无子前面已经说过了,宋太宗赵光义是宋英宗赵曙的曾祖父,宋太宗有九个儿子,他的继承人是第三子赵恒(原名赵元侃)。997年,赵恒继承皇位,即宋真宗,他在位二十五年,于1022年病死,终年五十五岁。宋真宗有六个儿子,但其中五个都夭折了,只剩下第六子赵桢,因此赵桢毫无疑问的成了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即宋
2024-11-13 09:33:3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