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通过泓之战,一时在中原已无敌手,这种状况让中原各国多少有些屈辱。尽管楚通过“尊王”获得了中原各国一定程度上的身份认同,但是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君长仍对荆楚侵吞中原的后果忧心忡忡。就这个时刻,历史上又出了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诸侯——晋文公。
晋文公的霸业
晋文公重耳命途多舛。作为大国,晋总是祸起萧墙,内乱不已。纵观当时的所有大国,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上一代的诸侯国君宠信某姬,故废长立幼,而幼子为了稳固自身统治,相煎太急并招来后世之乱。重耳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得不远走他乡。在重耳的亡命生涯中,先后居于蒲、狄、卫、齐、曹、宋、郑、楚、秦九国。楚成王对重耳十分看重,与前面两位诸侯一样厚待他。
一段时间后,重耳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秦穆公因秦晋常年争霸而无余力西进,于是决定招重耳入秦,将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他,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由来之一。随后重耳在秦穆公大军护送下返晋继位,是为晋文公。通过政治婚姻,秦晋达成协议,双方终于能够抽身出来对付最大的威胁——楚。
楚成王通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并在泓之战打败宋,十分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彻底控制中原。这时不与楚通盟好者只剩下齐、晋和秦三个国家。春秋时代也逐渐向这四大国争霸天下的节奏演进。晋文公主政,已在晚年的楚成王就遇到了最大的对手。晋文公继承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联合秦齐,与楚决战。
公元前636年,狄人攻周,周襄王一无武力,二无威信,只得出逃于郑。秦穆公本想救援,但无奈其东进通道只能穿越晋,这就给了晋文公一个最好的机会。狐偃建议晋文公说:“求援诸侯不如自己做出表率,这样诸侯才会更加信任你,而且这是大义所在。”晋文公纳谏并与秦商洽由晋就近出兵,成功勤王,护驾回銮。
通过这次行动,晋不仅获得了诸侯的信任,而且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南阳之地的开拓之权,这成为晋日后出入中原的基点。同年,晋还协助秦袭取楚地,并打通武关、荆紫关,由此将秦国导向楚地。
另一方面,重耳厚交宋国,宋很快便叛楚通晋。就在这时,齐鲁两国正巧发生摩擦,而鲁求援于楚,后者派大军伐齐,并分出一部分兵力围宋,以治其叛楚通晋之罪。宋只能求援于晋,晋文公重臣先轸建议道:“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晋文公大获全胜,随后他又控制了处于中原中心的郑,于是有了践土之盟。践土之会确立了晋文公诸侯长的地位。如果单纯讨论时间的话,晋文公仅仅治晋四年便有此作为,或许可称为政治奇迹。须知,齐桓公用管仲凡30年才有此成就,更无论秦穆公用百里奚治秦20年以及楚成王用令尹子文治楚30年尚未能够彻底称霸诸侯。但是,晋文公天不假年,卒于公元前628年。而后,周天子威仪一降再降,中原地区则逐渐进入了晋楚秦齐四国逐鹿的格局。
楚庄王问鼎天下
秦没有参加践土之会,自然源自对晋霸政的不满。早在晋文公攻郑时,秦国便认为晋取郑必有利于晋,而对秦而言,只能是坐观晋的强大,遂与郑结盟,并使人驻守于郑。“秦晋之好”开始松动。最终秦晋因郑而战,即为崤函之战,虽然晋军获胜,但是西边的邻居变成敌人,这对楚国来说就是最佳时机。之后不久,楚国出现了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楚庄王先平定了附庸国的叛乱,并逐渐萌生了北上图霸之志。中原诸侯仍以晋实力最强,西抑秦东制齐,秦、齐虽强却仍非晋之对手。楚庄王励精图治,以孙叔敖为令尹,几年之间西联秦国,东盟吴越,对中原则纳交鲁曹,征服郑宋陈蔡,甚至耀兵王畿,问九鼎之大小轻重,是为“问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打到洛水边,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显然楚庄王问鼎,必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这就是“问鼎中原”一词的来历。
启 示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两种统御之道,即王道和霸道。楚国通常以霸道行事,而王道含量较少,故其征服中原诸国,确能称霸一时,不论是楚成王还是楚庄王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但是这种霸道缺乏持续性。荆楚蛮夷之名不除,楚就很难成为长久的霸主。反观齐晋两国,以王道和霸道并行,收效甚好。但中原诸大国,总是祸起于内乱,子孙不能守祖上之业。反倒是秦楚两国在继承问题上解决得最好,最终秦楚也成为战国后期的两极。
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国19年之久,遍览各国局势,这在其霸业建立过程中都是无形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重耳在诸国包括楚都受到厚待,这说明春秋时期的周礼至此仍然有约束作用,道德的感召力仍然是各国十分看重的内容。晋文公如果没有通过勤王取信天下,必然不会有城濮一战时各国的支持。但是也该看到,晋文公通过解决西秦之患,驱秦吞楚,强取郑卫,这都是霸道的践行。
楚庄王在霸道的执行上更可谓登峰造极,结盟诸侯孤立强晋,战争总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但是若欲维护霸权的持久,对外就需要加入更多的王道以得各国支持,对内则需处理好子嗣继承之事。因此,在楚庄王称霸不久之后,晋国才能东山再起,并将这次霸权延迟至80余年。
另外,春秋中期四大国争霸的历史对所谓多极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结盟非常频繁,而联盟的分解也十分频繁,围绕着晋楚争霸,秦齐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战争的发生。而在这兴亡之间,惟独苦了平民百姓。
一、初入宫廷:才情横溢的武媚武则天,原名武媚,出生于624年的一个官宦家庭。她自幼聪慧,才情横溢,犹如晨露初绽的花朵。她年轻时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凭借出众的才华和聪慧的应对,赢得了皇帝的宠爱。正如古诗所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武媚的命运开始悄然改变。然而,随着李
2025-04-13 01:38:18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人,魏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第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信陵
2025-04-13 01:23:40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女性掌权者寥寥无几,而武则天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她不仅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更是一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正如俗语所说,“巾帼不让须眉”,武则天的登基,无疑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一次颠覆。然而,她的上位之路充满了血腥和争议,让人不禁
2025-04-13 00:47:03入宫与崛起武则天出生于山西文水,父亲武士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然而,家道中落,她在十二岁时便随母亲前往长安。因其美貌,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才人。然而,在李世民时期,她并未得到宠爱。直到李世民病重,她与李治产生了感情。李世民去世后,她入感业寺为尼,但与李治的情愫未断。永徽元年,李治将她重新召回宫
2025-04-13 00:45:02公元651年,唐朝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丑闻。这一年,身为皇帝的李治,娶了自己老爹李世民的女人。在李世民去世后,这个女人本来已经出家做了尼姑。但是在李世民去世两年之后,却又被李治再次接回宫里,做了自己的妃子。这个被李治接回宫里的女子,就是后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提到武则天,中国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
2025-04-13 00:42:46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