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陆游的绝笔之作,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写出了他这一生的遗憾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1 09:17:40    

陆游,这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他那充满激情与悲凉的笔触,书写了他一生的遗憾,他的绝笔之作,仅有二十八个字,却足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

这短短的几行字,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文学大师的内心世界,在这篇作品中,陆游用极简的文字抒发了他的心情,述说着他一生的遗憾。

那么,这位才情横溢的文学大师,究竟是如何在极简的文字中抒发自己的心情,述说一生的遗憾呢?

陆游临终前提笔写的爱国诗

绝笔诗是诗人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诗,承载着他们对人生的最后总结和感悟。

李白的《临路歌》写出大鹏一飞冲天后又无力回天的无奈,李煜的《虞美人》抒发了帝王沦为阶下囚的悲苦,唐伯虎的《绝笔》则表现了淡泊名利,达观生死的态度。

而在众多绝笔诗中,最为千古传颂的当属陆游的《示儿》。

陆游,字放翁,生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家世显赫,天资聪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上万首诗词,数量巨大,连唐代“诗圣”白居易也不及他的三分之一,陆游抱负深远,致力于恢复宋朝中原故土,可惜仕途坎坷,屡遭奸佞阻扰,始终未得到皇帝重用。

八十五高龄时,陆游以一首《示儿》诗作为自己的绝笔,将自己毕生的情感寄托在文字中,流传千古。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出了陆游对生死的超脱与对国家前途的期许。“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句话揭示出陆游淡泊名利的态度,他已将世俗看破,对死不再惧怕。

可下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却转折说明他对国家统一的盼望至死不渝,正因为眼看大业难成而倍感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话又跳跃性地表达了他对宋朝收复中原、实现统一的坚定信念。

最后通过“家祭无忘告乃翁”嘱咐儿子,要在他死后告知他国家统一的喜讯,可见无论生死,他都无法放下对大宋江山的忧思。

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却能直抵人心,抒发陆游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之情,明代胡应麟曾慨叹每读此诗必欲落泪,可见其感染力之大。

然而遗憾的是,陆游去世后,南宋不但没有收复中原之地,还在崖山之战全军覆没、灭亡。南宋遗民看了这首诗,恍然若有所失,又和了《书陆放翁诗卷后》表达无法面对老翁的心情。

他留下了诗作9000多首,题材内容广泛,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评述。

其中,大量爱国诗篇尤为引人注目,在这些作品中,陆游以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他多次在诗中表达了对抗金收复中原的决心,以及对这一事业艰辛与不幸的深刻体验

陆游的一生

扬州这座城市在淮河上若隐若现,一艘满载着官宦家属的大船在河面上荡漾,这是公元1125年的一个晨曦,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平静。

陆游,这位后来闻名遐迩的大诗人,就在这一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两岁的陆游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动荡,当时正值北宋灭亡之际,金兵南下,战争不断发生。宋徽宗和宋钦宗只得带着朝中众官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定都。

陆游的父亲也带着全家逃往临安避难,在路上,目睹的惨烈景象深深烙印在陆游幼小的心灵里,这是他第一次切身体会到痛苦和离散,也埋下了他日后创作诗歌的重要灵感。

19岁时,陆游娶了表妹唐琬,婚姻甜蜜幸福,二人志趣相投,共享诗词歌赋的乐趣,感情日益深厚。

然而,这段美好的姻缘却遭到了陆母的强烈反对,陆母认为唐琬过于柔弱,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且担忧她会影响陆游的仕途发展。

尽管陆游多次向母亲保证,他会照顾好唐琬,并承诺会为了两人的未来而努力,但陆母的态度始终坚决。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陆游不得不屈服于母亲的意志,最终选择了与唐琬分离,这一决定让陆游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

陆游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他的诗作中,用笔墨记录下他对唐琬的无尽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他在《钗头凤·世情薄》中写道:“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这些诗句充分表达了他对唐琬的眷恋之情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力感。

陆游与唐琬的婚姻虽然短暂,但却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在那之后的日子里,陆游始终未能释怀,时常回忆起与唐琬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份自责和心痛,伴随着陆游度过了余生。

28岁那年,聪慧卓绝的陆游高中状元,本来这是实现理想的大好机会,但遭到权臣秦桧的妒忌和排挤,最终只能几乎无功而返。

然而这一次的挫折并没有击垮陆游,它甚至增强了他努力实现理想,报效国家的决心,这种决心来源于他自小目睹的国家分裂和人民苦难。

此后陆游出任多个官职,包括夔州通判、蜀州通判、嘉州通判和成都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等,这些职位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和国家现状。

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积极主张北伐,收复北方失地,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整肃军纪、训练士兵等建议,他认为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尊严。

陆游在任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朝廷能够重视军事建设,加强边防力量。

然而,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陆游的主张始终未得到采纳,他的直言不讳和坚持己见反而引起了某些当权者的不满,导致他屡次被贬谪,仕途坎坷。

尽管遭遇挫折,陆游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在诗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抗奸佞、收复故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与期望。

难忘国难,常怀北伐夙愿

陆游年轻时目睹金兵南下,见证了自己的祖国从盛转衰,这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决心报效国家,恢复山河。

为此,他立志武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驱逐金人,收复中原,他还大力主张北伐,提出了许多军事策略,不断呈上奏折。

但是这些奏折与建议都石沉大海,没能引起朝廷的重视,这成为陆游一生的心病。

晚年他入京修史,仍然念兵思战、心系北伐,他大力支持主战派韩侂胄,希望其早日出兵,与辛弃疾谈及战事时,两人痛陈中原沦丧之痛,盼望国家早日统一。

可惜年迈之龄终究成就不了他的北伐梦,临终前,陆游为未能亲眼见证山河复原而深感遗憾,他不愿平平安安地老死,因为心中还残留着一丝报国的心愿。

尽管北伐的梦想破灭,陆游却终其一生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坚持。

这位南宋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其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在文学的舞台上挥洒自如,他的诗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期望。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在陆游生活的时代,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境,而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无能更是让国家陷入了困境。

陆游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失地,恢复国家的尊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陆游的愿望并未得以实现,但他从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陆游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支持着他在挫折中不屈不挠,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笔者认为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仰却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望寄托给了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楚霸王项羽的生平故事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由于家族衰落,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四处流浪。后来,他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士兵,逐渐得到了王离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幕僚。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等人共同反秦起义。反秦战争中,项羽以勇猛善战著

2025-08-18 00:49:53

被罗贯中置之死地的吴国三大名将

一、孙韶——鲜有负败孙韶字公礼,浙江杭州富阳人。“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本姓俞,为孙策钟爱,赐姓为孙。甚得孙权器重,历官偏将军、广陵太守。魏文帝曹丕南征至广陵,孙韶率死士五百人,突袭曹丕大军,得其副车车盖,以功迁镇北将军,封建德侯。孙韶为边将数十年,善于抚御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戒、侦悉为务,先知动

2025-08-18 00:09:41

项羽、吕布、李元霸、李存孝、高宠,五大天下第一谁是真无敌?

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

三国名声很好的四位降将,魏投蜀、蜀投魏各有两人,他们都是谁?

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

聂政:我杀别人利索,杀自己更狠

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