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辛弃疾,最初志向是当一名卫国的将士,可后来咋变成词人了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10:02:14    

谁会想到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最初的志向却是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士呢?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画像

那么,这位最初怀抱保家卫国壮志的青年,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词坛,直至变成后世敬仰的文学巨匠的呢?这正是本文即将探讨的话题:辛弃疾,最初志向是当一名卫国的将士,可后来咋变成词人了呢?


一、少年英豪,志在四方


辛弃疾,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他出生时的历城,正处于金朝的统治之,那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战火频发的时代。因此自幼年起,辛弃疾便目睹了北方百姓在金人铁蹄下的苦难生活,心中种下了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种子。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只得暂时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赞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辛弃疾形象画

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他苦练武艺,研读兵法,梦想有朝一日能披甲执戈,驱除鞑虏,恢复中原。这份远大的志向,如同烈火般在他胸中熊熊燃烧,激励着他不懈努力。


二、投身义军,英勇抗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中原大地再度陷入战火之中。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决然地组织起了一支两千余人的起义军,投奔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加入义军的辛弃疾,机智果断、英勇抗金,还常为耿京出谋划策。很快成长为义军中的骨干,而且他的英勇事迹,在军中广为传颂,成为年轻将士们心中的楷模。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三、归宋之路,文韬武略


随着金军内部矛盾的激化,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军北撤。此时,辛弃疾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彻底改变时局,于是他建议耿京南下归宋,寻求朝廷的支持,以实现更大的抗金抱负。可就在归宋途中,他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群龙无首,局势危急。

辛弃疾没有丝毫犹豫,仅率五十骑勇士,夜袭拥有五万金兵的敌营,生擒张安国,并一路押解至临安(今杭州),献于南宋朝廷。这一壮举,震惊朝野,宋高宗亲自召见,对其大加赞赏,并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四、词坛新星,文以载道


当时26
岁的辛弃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以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他希望以此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南宋朝廷抗战必胜的信念。

辛弃疾与他的名词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完全按照辛弃疾的意愿发展。尽管他心怀家国,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主和派势力的强大,让他深感报国无门。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只得将满腔的热情与悲愤寄托于词作之中,以笔为剑,抒发胸中块垒。

辛弃疾的词作,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也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既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也有“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他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辛弃疾著名词句的书法作品


五、词人辛弃疾,不朽的传奇


从一名英勇的抗金将领到享誉词坛的文学巨匠,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南宋朝廷苟且偷生、消极抗金的态度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辛弃疾的词,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体现。他用自己的才情和生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辛弃疾,这位词坛上的英雄,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成为不朽的传奇。

相关文章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14首诗纵览杜牧的一生,才华横溢、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

长平之战蔺相如之死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

李渊退位后的悲惨生活:权力的背后竟是孤独与无奈!

野史:李渊退位后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您宫女太多,回家嫁人吧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从平民起家,极终建立了一个大唐盛世的皇帝,李渊的经济生涯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会将人推向不同的命运,李渊在退位后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李世民对他的态度,

2025-08-23 00:40:14

张仪:从弃臣到秦相,绝地反击,才是一个人最狠的报复

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