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老子《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09:01:53    

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获得自在的人生?今天给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法,今天内容需要点想象力,请耐心看完,会有启发。《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的古人认为,大自然有一套完美的秩序和法则,顺应它可以让万物和谐共生,它可以让让万物和谐共生。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可以领悟天道,顺应趋势。“至诚”的状态也是事物本真的样子,我们经常说要活出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观,这听起来有点鸡汤,但要活出本真的状态其实很难,虽然本真就是我们的天性良知。

哲学家阿多诺说,追求自由并不是人的天性,自由的唯一意义在于否定,自由是对压抑的抵制和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对自由的感知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我们在感知到压抑、奴役之后才产生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真实的自我,是因为真实的自我常常被掩盖了,被压抑了,所以我们拼命想回去,“至诚”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诚是一种事物本真的状态,在儒家思想中,人性和天性在底层是相通的,回到人本真的状态,我们就可以感悟天道,顺应趋势。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心,则知天也”,“尽心”就是一种“至诚”状态,通过尽心,我就可以知性,通过知性,就可以知天,认识天道。尽心,知性和知天,这是儒家认识论哲学的核心,西方哲学追求真理,而东方哲学讲认识天道。

为什么“至诚”可以感悟天道,前面我们用一个认识水的本性的思想实验,解释了这种方法。在中庸的宇宙观中,任何事物都有本性,人有人的本性,树有树的本性,水也有水的本性,那我们如何认识水的本性呢?不管我们是站在岸边,还是站在水中,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条鱼,我们都无法完全认识水的本性,因为,这不是一种至诚的状态,至诚需要抛开主观视角和价值预设,抛开个人的私心杂念,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了事物本质,才能顺应趋势,我们常说“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到事情的本质,做人做事都是这样。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一段类似的描述,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为道需要日损呢?其实老子意思是说,学习求知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增加的过程,这是“为学日益”,但为道则不一样,它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需要去掉和减损人为的东西,这和刚才我们说的那个思想实验是一样的。

为道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掉多余的私心杂念,去掉人的视角和价值预设,以及人的经验知识,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为道追求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为学是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所用。换句话说,为学的目的不是追求事物的本质,而是通过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来为我所用,就像我们研究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为了制造出各种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认识事物本质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这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那为什么“为道需要日损”呢?


我再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眼前有一个杯子,如何认识杯子的本质呢?成年人肯定说,这是一个水杯,可以装水或者咖啡饮料等等,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杯子给孩子,他们没有什么知识和经验,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玩具,一个笔筒,一件可以敲击的乐器,甚至一个攻击别人的武器,对杯子本身的认识是不是更具开放性,这其实也是小孩更有创造力的原因。

人的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容易受到局限和误导。甚至我们还可以再设想一下,抛离人的视角,在一个蚂蚁或者一只小鸟眼里,杯子可能又变成了一个家或者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抛弃经验,知识和价值观,甚至抛弃人的主观视角的影响,这是老子“为道日损”的内涵。

为学和为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个是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需要学习和求知;而为道是回到事物本身,去认识事物本质,这个过程需要弃知,需要无为,需要日损。在这个问题上《道德经》和《中庸》是一致的。认识万物的本质,认识万物的“道”,道家思想的方法是“无为”,中庸的方法是“至诚”,这两种境界其实非常相似的,可以感受一下。


当然,要绝对做到至诚和无为是很难的,或许也是没办法做到的,它只是一种理念和心法。那要如何尽量做到“至诚”呢?检查你的动机和审视你的信念。我们做一件事的动机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在事情之外,所以,审视你的动机很重要,做这件事的动机是私心、欲望还是真心。其次,审视你的信念是否正确,有偏见,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有很多固化的信念,这些信念是我们做出判断和选择最重要的原则和依据,很少去质疑它们,但很多信念常常带有偏见。

关于如何回归初心,达到至诚,在西方哲学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方法,用对死亡的恐惧,倒逼我们回到本真的自己,找回自己的初心,这是一种办法。哲学家胡塞尔现象学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采用了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用“悬置判断”的方法,让我们在纯粹意识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其实他们的心法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抛弃到人的主观动机、经验、信念等影响,用“至诚至真”的状态和这个世界相处,你才能与世界共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懂得不够多,而是我们想得的太多,离初心太远。回归初心,你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相关文章

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

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为何李悝与商鞅,二人最后结局却不相同

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14首诗纵览杜牧的一生,才华横溢、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

长平之战蔺相如之死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