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孔子为何视老子为龙,老子又何以把孔子比作凤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9:33:39    

龙与凤是中国古人精神世界中出类拔萃的灵物。提及“人中龙凤”,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他们分别有“卧龙”“凤雏”的美称。其实在他们之前,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曾被视若“人中龙凤”。

「老子之学“不落言筌”」

有趣的是,视老子为龙的正是孔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这则故事:孔子从老子处问礼回来后,弟子们想听听老师对老子的评价。孔子经过一番思考后表示,老子实在非同寻常,真不知当如何形容他。如果一定要讲一讲,或许可说“其犹龙”吧。

之所以会认为老子跟龙相仿,孔子作了简短的说明: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山中的走兽,虽不容易捕获,但并非不可能,因为我们可以把握住它们的生活习性。比如鸟,我们知道它会飞;又如鱼,我们知道它会游;再如兽,我们知道它会走。而要捕获走兽可以用网套,捕获游鱼可以用垂纶,捕获飞鸟可以用箭射。但龙不同,能飞、能游、能走,行踪不定,变化莫测。

在这里,孔子传达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子其人其学非一般的世俗知见所能范围与牢笼。换言之,老子之学“不落言筌”。

在《史记》之外,《庄子》也有一段相关记载——

“诲人不倦”的孔子见过老子后多日没言语,这让弟子们感到有些反常。有人问老师:您去见老聃,对他有什么规谏和教诲吗?孔子道:此言差矣!我所见的老聃是跟龙一样的人物,而龙不论是蜷缩起来还是伸展开来,都是那么从容自在,乘云驾雾而优游于阴阳二气之间。老聃就是如此,其德其能皆在我之上。在他面前,我只有瞠目结舌的份,怎么可能去规谏、教诲呢?

听了孔子的描述后,弟子子贡感到非常不可思议:难道人真的可以像龙那样做到安居不动而神采奕奕、静默深沉却深切感人、言谈举止如同天地运行吗?

在这则故事中,作者借孔子与子贡之口而言的“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等,不仅体现了其心目中龙的形象,也体现了时人对老子“无为”主张的生动描述。

参观者在观赏大型漆艺作品《道德经颂》。 新华社 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将老子比作龙之时,老子似乎也把孔子比作凤。这则故事见于《太平御览》所引的一段《庄子》佚文中——

老子见到孔子及随行的弟子五人,便问孔子:他们都是谁?孔子根据弟子的各自特点分别作了介绍。听完之后,老子感叹道:我曾听说南方有种圣鸟,人们称其为凤。凤所居住的地方积石千里,栖息于如美玉般高贵、圣洁的琼树之上……凤鸟外表看起来十分华美,从头到尾无不彰显着圣明、仁义、智慧、贤德。

将孔子比作凤的,还有楚国的狂人接舆,这在《论语》中有明确记载。面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接舆边走边唱道:凤凰啊,凤凰!如今道德浇薄,世风日下!过去的已经过去,多言无益;未来的尚未到来,还可期冀。

「孔子崇文“约之以礼”」

从上述记载和故事中不难看出,将老子、孔子比作龙凤,其实是古人的巧妙比德,其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内在的神似。

大体而言,龙凤是想象的产物,是历史记忆“层累”的结果。从先秦文献来看,龙并非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或“帝德”“天威”的标记,而似乎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可以豢养甚至食用。如《左传》有言:“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从甲骨文来看,龙可能是有着巨口獠牙的动物。在宋代画家马麟的《三官出巡图》中,水官所御之龙的嘴上套有粗实的链子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亦与老子给孔子留下的“不怒自威”“难以说服”的印象有几分暗合。

随着宗教祭祀活动的发展与需要,龙逐渐从现实世界进入精神世界,并因其能飞、能游而成为沟通天地的媒介、人神交通的使者以及在天地间自由遨游的象征。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虎图以及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龙是作为马的高配版而出现的。在《周礼》中,就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说法。此外,正如有驷马之驾一样,神人所驾的龙往往也不止一条。据《山海经》记载,南方祝融、北方禺彊、西方蓐收、东方勾芒四位神人皆是“乘两龙”。

进一步来看,神人御龙折射出古人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这就是“游”。《庄子》开篇《逍遥游》描述了这种理想生活状态:“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似乎又合乎老子给孔子留下的印象,即老子思想“如天马行空”,贯通天地之间,穷究天人之际。

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砖》。 资料图片

除了威猛而难以驯化之外,龙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善于变化而不可捉摸。

《管子》有言:“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刘向《说苑》有言:“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有类似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这些描述同老子“贵守柔”之道有相似性。《庄子》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点:“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关于如何理解孔子口中的龙,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提示:面对弟子们的发问,孔子作了耐心的解答,其核心观点是“龙大矣”,变化万方而不失本形,可谓至神至能。这也正是老子其人其学所体现的特点。老子身为史官,博览群书而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而志究天人,不可谓不“大”。

而之所以用凤来比喻孔子,则与凤之德密切相关。简而言之,主要体现为两点:“文”与“德”。

《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可以说,“五采而文”是凤的鲜明特点,这与孔子其人其学亦相契合。作为夫子的孔子崇文,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以仁德教化民众,进而使天下从蒙昧走向文明。

与之相关联的是,凤凰也是一种圣德的象征。《尚书》有言:“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而世人“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

不难看出,与龙主要体现为一种遨游天地间的状态不同,凤更多体现的是协和万邦、四方来仪的姿态。

一言以蔽之,老子犹龙,孔子如凤;一贵幽隐,一尚文明。龙与水相关,凤与火相关;水渊深而幽隐,火灿烂而文明。

通过对龙与凤的意象品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对老子、孔子其人其学的认识;通过对老子、孔子其人其学的领悟,我们又可以增进对龙之大、凤之德的了解。


相关文章

乐羊灭亡中山国以后......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

霍光:鲜为人知的铁血人物,历史上第一个斩首行动就是他策划的

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

邹忌的两次劝谏,使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齐国强盛起来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

霍去病打下4座城,取了4个名字,从未改名并沿用至今,名字很耳熟

汉武帝时期,卫氏一族起初的崛起都是靠“裙带关系”,卫家前后出的这两位大将军都是私生子。但是相比于卫青,霍去病要更加幸运一点,他出生后一年,卫子夫就被汉武帝看中并带回宫中。次年,卫子夫再次得到汉武帝宠幸,怀有身孕,被封为夫人。卫青也九死一生、因祸得福摆脱了“骑奴”的身份,成为了建章监和侍中,跟随在汉武

2025-09-14 01:58:16

肉食者鄙的平原君!一生平碌无作为,生不逢时的守平之臣

战国四公子,居第二为赵国平原君。平原君赵胜,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幼弟,《史记》载“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作为赵国诸多王室公子中最贤良的一个,平原君与孟尝君一样,平原君也“喜豢养门客,为母国效力”,门下食客如云,并凭借“礼贤下士”的名声先后

2025-09-13 03:30:0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