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孟子家世:始祖连杀两个国君,名字为内乱者的代名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3 09:32:00    

孟子年幼丧父,经过母亲的悉心教导后幡然醒悟,后来成长为一代大思想家,被后人誉为儒家亚圣,成为千百年来文人的楷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孟子祖上却有不光彩的一页,他的祖上是鲁国国君之子,曾经连杀两位国君,由于罪行过大,始祖名字还成为后世内乱者的代名词。

鲁国是一个犯嫌、又悲催的国家,犯嫌的原因在于鲁国掌握历史书写权,代周天子写史,所以看谁不顺眼,就抹黑其两句,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悲催的原因在于,鲁国只是一个小国,身旁就是强大的齐国,导致它经常被齐国欺负。

春秋前期,鲁桓公娶了貌美如花的文姜,但文姜早与同父异母兄长齐襄公有私通,因此鲁桓公得到了文姜的人,却得不到文姜的心。一次,鲁桓公携妻文姜访问齐国,齐襄公又与文姜私通,鲁桓公获悉后勃然大怒,把文姜训斥了一顿,于是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将他灌醉之后派人勒死了他。

面对强大的齐国,鲁国人只能自认倒霉,之后鲁桓公长子姬同继位,史称“鲁庄公”。但鲁庄公继位时,三个同父兄弟都是卿大夫,即仲孙氏庆父、叔孙氏叔牙和季孙氏季友,他们共同辅佐鲁庄公。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 仲、 叔、 季,伯代表嫡长子,孟代表庶长子。当时,男子20岁时冠礼取字,结构为“排行+私名+甫”,其中“甫”通“父”,所以可以看到史书上的“伯某父”、“仲某父”等称呼。

鲁庄公是一代英主,重用曹刿,一度打败宿敌齐国(曹刿论战),但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

按照鲁国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王位,但如果没有嫡子的话,王位就可由顺位弟弟来继承。问题在于,鲁庄公正妻哀姜(齐国国君之女)未育,哀姜妹妹叔姜有庶子公子启,宠妃孟任有子公子斑,此外还有一个不受重视的公子申,而鲁庄公喜欢公子斑、不喜欢公子启,于是就想安排庶子公子斑做继承人。由于公子启是哀姜妹妹之子,如果鲁庄公传位于他,那么公子启不仅能得到哀姜的支持,还能得到齐国鼎立支持,地位将比较稳固。但孟任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身世背景相对较差,而鲁国传承制度是没有嫡子的话,王位可以由顺位弟弟庆父继承,因此传位于公子斑,极有可能引起内乱。

为了确保公子斑继位,鲁庄公试探了三弟叔牙与四弟季友,叔牙认为理应由庆父继承,季友认为由公子斑继承。为了避免叔牙与庆父勾结,在鲁庄公的授意下,季友以叔牙家人为要挟,便毒死了叔牙。

鲁庄公去世后,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庆父很不甘心,就与老情人哀姜密谋,两人准备暗杀公子斑。当时,恰好一个叫“荦(luò)因”的马夫调戏公子斑喜爱的侍女,遭到公子斑的鞭打而怀恨在心,于是庆父唆使荦因在鲁庄公丧期刺杀了公子斑。

庄公刚死,新君又死,庆父为了避嫌,就拥立叔姜之子、八岁的公子启为君,史称“鲁闵公”。之后不久,庆父觉得公子启是个妨碍,准备将他杀了自己做国君。当时,齐国使者向齐桓公汇报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尽管齐桓公是鲁闵公的舅爷,但正处于争霸、做诸侯楷模的时期,他也不能无缘无故的杀死其他诸侯国的大臣,于是只能支持鲁闵公治国,并让季友担任国相。

然而第二年,庆父忍不住了,指使一个叫“齮”的人袭杀了鲁闵公,准备自立为君。看到两任君主都被刺杀,季友趁乱带着公子申(鲁庄公庶子)逃到邾国(今山东邹县),同时发布讨逆檄文,号召国人杀死庆父,拥立姬申。之后,国人响应号召,庆父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莒国。姬申(鲁僖公)继位后,季友买通了莒国,庆父在途中自杀而死,但家族得以保存。

由于庆父祸乱朝纲,一连杀了两个君主,所以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那么,庆父是仲孙氏,按理是排行第二,他的后代又如何成为孟姓呢?

原来,庆父实际上是庶长子,按次序应该是“孟”,但因为姬同(鲁庄公)是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称“仲”——老二。历代注释指出,《春秋》中庆父自称“仲氏”,但实际上当时人们都称“仲氏”为“孟氏”。等到鲁庄公、庆父都去世之后,后代又恢复了原本称呼,庆父之子不叫仲孙敖,而叫孟孙敖,谥号为“孟穆伯”。春秋晚期的一段时间,其后代以“仲孙”为姓,但谥号都是“孟”字开头。因此,孟姓之祖是庆父之子孟孙傲,孟子是庆父第十二代传人。

战国时期,孟孙氏衰落,孟子先人从鲁国迁徙到了邹国,但到了邹国后,这一支还是不断的衰败,而清贫的生活却造就了伟大的孟子。

相关文章

礼贤下士智勇兼备——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

“战国四公子”魏无忌:他礼贤下士曾击败秦国,为何会抑郁而终?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

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

武则天虽为女性荣登帝位,上位后做了哪些政绩,令天下心服口服?

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

魏安釐王和楚怀王,怎么看信陵君和项羽杀将夺兵权?

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