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大家熟悉,不用介绍了,告子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做这个告子身份的简单介绍;
告子,姓告,名不害,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告子的思想观点主要有“生之谓性”“性无善无不善”“仁内义外”等。
告子的图片
告子在《墨子》中也有出现,墨者认为他“称墨言以毁墨行”“言谈甚辩”“言仁义、胜为仁”“口言政而身不行”,这显示出告子善辩的特点。
由于告子本身没有著作留存,且相关史料有限,其学说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大多需通过《孟子》与《墨子》中的记载来了解。
告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理学家调和性善论时积极肯定“生之谓性”并引入自己的学说中。也有明朝思想家认为告子的学说是圣门别派,对其评价颇高。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先天的善恶之分。
告子书
他把人性比做水流,“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也就是说人性先天是无善无恶的,人性后天之所以是善的多一些还是恶的多一些,这完全取决后天环境的改造,
例如,一个人生来没有既定的道德倾向,他可能会因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而表现出善的行为,也可能因为不良的环境和错误的引导而产生恶的行为。
告子好拿以杞柳和桮棬为例,认为人性就像杞柳,仁义就像桮棬,不能说人性本身就是仁义的,仁义是后天加工而成的。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道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但孟子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主张人性本善。
告子语
孟子通过多种方式反驳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孟子也同样打了个水流的比方,他把人本善的属性比做自体的重量,无论何时何地它都会保持向下的趋势,即使水在大地上肆意横流,受地形地物的影响没有一定形状,但总是向低处流则是必然的,这就是人善性不可更改的呈现。
再一个孟子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来反驳。意思是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质并非由外在因素赋予,而是人本身所固有的。
再其次,针对告子“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的观点,孟子指出,制作桮棬要靠外力扭曲杞柳,而仁义是内在于心的,不能将人性与仁义的关系类比为杞柳与桮棬。
总之,孟子通过一系列论证强调人性本善,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孟子通过多种方式反驳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以上他们对此的争论都有一定高见,我都赞同,只是他们都说对了事物的一面,其实事物是两面的。
孟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不该被否定,否则何以解释每个人起始的善良值在很多人身上是一生的高点。这就是为什么说小时候就表现出恶性多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改的更好,除非他经过心灵洗礼之后。
告子说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环境的铸造,也绝对有道理。这道理,本最不该反对的应该是孟子,可反对的恰恰是孟子,而他却忘记了其母三迁是何用意?想来人为证明自己的立场,竟不顾对方言论也有正确性的一面,其实也多多少少说明了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即使是开明圣人的孟子也是如此。
可见人间做个至圣有多难,而毛主就是,这说来说去又要说到毛主席身上了。
毛主席我最佩服他是铸造、洗礼人们灵魂的高手,我相信他一定有很强的告子理念,所以在他老人家生前不遗余力地在社会上树立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风貌,不遗余力地打造人人因公向善的氛围,不遗余力地推行实现共产主义的品德理念……现在想想伟大的他有多伟大!
真的天不生润之万古如长夜!!!!!
钦此!!!
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河南,瓦岗寨。一盏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照亮简陋房间里的草莽气息,裴仁基低着头在来回踱步,好像还没适应身份的转变。昨天是隋王朝的高级干部,今天变成农民军的堂口老大,身体在跳槽之后来去自如,内心却时不时地前后对比。去!把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喊来!一众部将说说笑笑走进来,他们有些本是被收编的义军,加入瓦
2025-08-15 00:01:48裴矩何人?他是隋及唐初的重臣,论及才干,他精明练达,智勇兼具,常常有超拔同侪的地方。来源:《新华日报》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
2025-08-14 01:41:05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