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1690-1697年)七年间,清王朝与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进行一系列的战争。期间,康熙帝曾经三次率部亲征,也就是俗称的康熙帝平准战争。
准噶尔部和喀尔喀部都是蒙古的分支。清初,准尔部日渐强大,其首领尔丹的野心也日渐膨胀:而喀尔喀却分为三部,内讧不断。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挑起了与喀尔喀的战争。二十九年(1690年)喀尔喀三部前来归附。正月,商南多尔济回朝禀奏尔丹情形以及喀尔喀兵临汛界。
于是,三月间,康熙帝命人在边界布防。五月厄鲁特噶尔丹“率兵度过乌尔扎河将袭击昆都伦博硕克图、车汗及土谢图汗。
其兵四营号四万实不过三万耳,又将请兵于鹗罗斯会攻喀尔喀”,康熙帝继续向西北增兵。六月“辛巳,以谕兵部噶尔丹追喀尔喀已进汛界,朕将亲往视师”,决定于下月初六日出师亲征。
甲申日,康熙帝遣使给尔丹传递救书,指责尔丹言行不一,侵扰边境,要求噶尔丹归还所掠的土地和人民。七月,喀尔喀为躲避噶尔丹的追击深入乌朱穆秦地。
“上命和硕豫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允副之,出古北口;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和硕简亲王牙布多罗信、郡王鄂扎副之,出喜峰口”,各路军马分别出击,以应对噶尔丹带来的威胁边境。
同时康熙帝积极进行军队将领的委任,准备出兵御敌。乙未日,康熙帝于太和门命将赐印出征。壬寅日,噶尔丹遣使来言,称其进入汛界是向喀尔喀寻仇,无意侵犯清朝北部边疆。
康熙帝在给噶尔丹的回文中再次指责了尔丹的言行不一,要其“听达赖喇嘛言,罢兵息战,各享安乐”。第二天,康熙帝开始他以巡幸为名的亲征活动。
亲征开始后,军情往来甚是频繁,康熙帝不仅发挥了他统观全局的调度才能,指挥部队;还要亲自处理一些政务,如任命官员、遣官祭祀等等。己酉日,康熙帝率领亲征部队驻扎在博洛和屯。
“辛亥,上夜间身热心烦,至黎明始得成寐”",康熙帝生病了。第二天,随军大臣几次请求“即日回銮,以养圣躬”。
于是,康熙帝顺应大臣们的请求,决定自己先回京师,命令所率部队“命选择肥壮马匹,分给随驾火器营兵、前锋护卫军,令驰赴于大军前”,继续进行对尔丹的讨伐。
癸丑日,皇太子允礽、皇三子允祉至行宫请安,探望生病的父皇,“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辞色”。康熙帝自然很是失望,立刻打发两位皇子还京,从此康熙帝和皇太子之间开始出现不信任和不和谐。
八月辛西日,康熙帝率领的部队驻扎在石匣,抚远大将军和硕豫亲王福全等传来捷报,称八月初一日在乌兰布通大败厄鲁特噶尔丹,斩获甚多。
康熙帝下旨嘉奖了领军将领,并在御旨中要求“此后当何以究其根株、平其余党,熟筹始末,一举永清勿留遗,尔等其详议以闻。”不久,和硕豫亲王福全等奏报厄鲁特噶尔丹欲降。
对于尔丹的请降,康熙帝认为有诈降,准备撤退的可能。然而,前线的将帅在没有接到皇帝明确的旨意之前,无法作出歼灭噶尔丹的军事行动。乙丑日,康熙帝还宫,皇帝亲征基本结束。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
八月千申日,和硕豫亲王福全等又上疏言,尔丹使人达尔汉格隆、西达额尔克寨桑持书至,称噶尔丹跪于威灵佛前稽首誓言说“今倘蒙皇上惠好,则自此不敢犯喀尔咯,谨以印文为验”"。噶尔丹由于新败穷没,只好来求通好。
当时清王朝的征讨部队兵疲马乏,而噶尔丹有意利用求和来争取逃跑时间。虽然康熙帝意识到了一点,并命令征讨军队要阻止尔丹逃脱。
由于路途遥远,阵前将领福全等却并没有能够及时获得皇帝的旨意。鉴于前军的这种情况以及大朝姿态等问题,康熙帝接受了噶尔丹的通好请求。随后,康熙帝下令大军就地驻扎,探听尔丹出边远去的消息,并令苏尔达军照常防守。
乙亥日,康熙帝谕议政王大臣等曰,“今噶尔丹败逃渐远,应将无马兵丁酌量撤回。”"此后依例赏赐了从征将士此次亲征,康熙帝虽然领兵出征,却并没有真正的亲临战场。
途中生病迫使得他不得不中途折返。但是前线的将士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迫使尔丹不得不求和。亲征的目的算是实现了,喝尔丹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
此后几年,没有再直接威胁清朝的边疆安全,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王朝和尔丹再次兵戎相见。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大败尔丹以后,康熙帝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决定在清明前后于多伦诺尔举行会盟。
通过这次会盟,加强了我国北方蒙古族的团结,结束了长期以来喀尔喀蒙古的内部纠纷;密切了蒙古族与朝廷的关系,重新在喀尔喀蒙古建立起封建秩序,加强了对喀尔喀的管理,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喀尔喀蒙古恢复团结,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尔丹。
三十五年(1696年)正月,汉大学士九卿科道等上疏,以“皇上为百神之所凭依,四海苍生之所依赖,似不必以此稽诛小寇,躬临圣垒”“为由,反对皇帝亲征。康熙帝没有纳谏。
二月,康熙帝制定了各支军队出发的时间,随后展开亲征前的各项祭祀活动:于甲寅日,康熙帝晓谕大学士等,安排出征中的政务处理,“此次各部院衙门本章停其驰奏,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
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沙津奉康熙帝密谕和噶尔丹进行联络,噶尔丹果然沿克鲁伦河而下,劫掠喀尔喀纱木扎尔陀音后,盘踞在巴颜乌兰。
丙辰日,“上闻之,以机不可失不俟草茁即应往剿,遂经画粮饷,调度各路兵马。即毕,于是日,率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诣堂子行礼祭旗纛,率领六军启行。”康熙帝开始了他第二次亲征噶尔丹的历程。
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是作了比较严密的准备的:
从三十四年巡边时与沙津约好诱敌密计到三路大军的积极备战,从康熙帝几次申斥尔丹背信忘义到再三向大臣强调剿灭噶尔丹的决心,从军队粮饷的调集到军情驿站的新设,我们都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于上次亲征无功而返是耿耿于怀的,此次亲征是一定要剿灭噶尔丹的。
这次亲征,康熙帝所部中路军队虽然迫使噶尔丹不得不逃遁,费扬古的西路军也成功打击了噶尔丹的军队,但是仍然没有完成彻底灭尔丹的任务,噶尔丹仍是率数骑逃脱了。
继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亲征回京后,康熙帝于该年九月再次巡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边防和联络边疆各个蒙古势力,为下一次彻底清尔丹作准备。
三十六年(1697年)正月乙卯(初三日),康熙帝“谕兵部,朕欲驻跸右卫,近则易于调遣,其出师日期著于二月朔后选择。
寻钦天监奏拟于二月初六日辰时出发。从之。”鉴于上年的准备基本充足,正月初三日就作出二月初六日出征的决定,可见康熙帝对于剿灭噶尔丹的迫切心理。
亲征的决议下达后,积极调动军队、粮饷,康熙帝“谕理藩院尚书班迪等,今观尔丹势甚穷,天与不取坐失事机。应拨兵预备,今次出兵宜分为两路兵……”丁卯日,副都统阿南达奏称,已遵皇上密旨。
“传谕哈密额贝杜拉达尔寒白克,遣其子郭帕白克率兵于巴尔思库尔地方,擒逆贼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尔及巍特和硕齐等,解之臣军前。”"随着出征日期的临近,亲征前的祀活动依据规定一亿进行。
二月丁亥,“上行兵宁夏,命皇长子允提随驾设卤薄出得胜门,驻跸昌平州。“康熙帝开始了他第三次亲征噶尔丹的军事行动。
噶尔丹经过清朝廷的几次打击,已经元气大伤,妻子阿奴死于三十五年与清朝军队大战,今其子又被清军活捉;康熙帝认为现在是彻底清剿噶尔丹的最好时机。
闽三月十三日尔丹之阿察阿穆塔台地方饮药自尽,丹济拉诺颜格降,丹济拉之婿拉思伦携噶尔丹尸骸及噶尔丹之女锺齐海率三百户来归。
随着噶尔丹死去的消息传来,厄鲁特噶尔丹给清王朝边境造成的威胁可以说解除了。至是,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终于以清王朝的最终胜利而结束。
虽然从文献记载看来,康熙帝并没有亲自上阵厮杀:但是,为了这场胜利的长期准备以及行军作战策略的制定,康熙帝功不可没。
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