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春申君为什么不姓熊或芈?他到底是不是楚国王室?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17 00:24:08    

众所周知,战国四公子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其中前三者都是诸侯王室,国姓,只有黄歇是楚国大臣,难道公子的意思不是诸侯之子吗?

周朝后期分封诸侯,采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公子一般指各个诸侯的“子”,即孩子,古代都是一字一意思。《仪礼·丧服》中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比如齐桓公在即位前被称作“公子小白”,吴王阖闾在为王前,人称“公子光”等等。而且公子包含女性,《公羊传·庄公元年》:“於路寝则不可,小寝则嫌。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其道必为之改筑者也。 ” 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另外一旦诸侯逝世,嫡长子继位,则升级为公,不再称“公子”,即使他的同母弟弟,也要随之升格,不再是“公子”,而成“公弟”了。《左传·宣公十七年》说:“冬,公弟叔卒,公母弟出。凡太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皆母弟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为“皇帝”,汉袭秦制,最高统治者也不再称“公”,那么其子自然也不再称作“公子”。但“公子”一词,也没有就此湮灭,而是开始被赋予新的含意,那便是被用来称呼那些地位尊贵、衣食无忧的权贵子弟。比如明末四大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此四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再往后,“公子”越发的廉价,只要是两个男子相遇,都可互称一声“公子”。

从上面这些记载来看,黄歇大概率应该是楚国王室,应为芈姓,熊氏。那么黄歇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不姓熊呢?

《史记·春申君列传》并未对春申君的出身及早年事迹作任何记载,只说“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黄歇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273年出使秦国,当时正赶上秦与韩魏谋划一起进攻楚国。黄歇于是劝秦昭王说,秦楚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攻打楚国,必然会两败俱伤,那么韩、赵、魏、齐等国必将渔翁之利。不如秦楚结盟,一起对付其他国家。秦昭王听了黄歇的话,如梦初醒,立即下令停止攻楚,楚国因此转危为安。

其后,黄歇同楚国太子完一起到秦国为质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黄歇担心太子完如果不能及时回国,王位很可能旁落他人之手,于是帮助太子化妆成车夫逃出秦国,自己则留下来顶罪。秦王得知后大怒,逼令黄歇自杀,幸好秦相范雎在一旁劝阻:“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赦免黄歇并送他回到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完继位,是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令尹,执掌楚国国政,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之作为封邑。

长平之战后,秦国围困赵国邯郸,黄歇与魏无忌率兵救援赵国,并一举击溃秦国,解了邯郸之围。

公元前255年,黄歇又向北灭掉鲁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起来。公元前242年,为遏制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春申君联合其他五国伐秦,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最后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失利的责任归咎于春申君,从此开始冷落他。

后来,黄歇将怀有自己骨肉的李园之妹李环献给考烈王,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担心黄歇与自己争权,便打算杀死黄歇。考烈王去世十七天后,李园抢先入宫,在棘门埋伏下刺客,刺杀了黄歇。

黄歇死后,李园尽屠其家,然后立李环之子熊悍为楚王(楚考烈王无子),即周幽王,掌握楚国国政。

很多人认为黄歇移花接木之计很难实现,但此事却被清清楚楚的记录在《战国策》中,而且《史记》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当时这件事在楚国传的沸沸扬扬,李园能够立黄歇之子为楚王有其原因,下面我们会讲到。

讲完黄歇的生平,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他的身份——到底是不是楚国王室?

黄歇的身世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直到今天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春申君是春秋黄国后裔;另一种观点认为春申君是楚顷襄王的弟弟。小编以为黄歇是楚国王室,原因如下:

一、春秋战国时对“公子”的定义是诸侯之子,当时周王还在位,非诸侯之子是很难被定义为“战国四公子”的。

二、楚国的贵族政治,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尤为顽固,尤其是到了晚期,更是愈演愈烈。如春申君这般与王室毫无姻亲关系的 “庶人”,仅凭“游学博闻”,怎么可能会先任左徒、相,后封君,掌军政大权?

三、根据《战国策》记载,门客朱英曾劝春申君代立为楚王。如果春申君没有王族血统,朱英怎么敢轻言 “代立”? 近代学者赵逵夫《“左徒”新考》一文中指出,左徒是一种负责外交事务的官职,“且任职者必须是楚国的宗室成员。”而春申君恰恰担任过左徒的职位。

四、韩非在他的著书《奸劫弑臣》中,明确指出黄歇是楚庄王的弟弟。因为后人只知春秋时期有楚庄王,所以认为韩非所说为谬,但大家忽视了一点,楚顷襄王在世时,亦称庄王,而顷襄王是他的谥号。这一问题历史学家钱穆专门做了考证。

另外,韩非和黄歇同时代,而且韩菲是荀子的学生,而荀子与黄歇也有深交,所以,老师好友,又是同时期的人,韩非子所言可信度非常高。那么黄歇很大可能就是楚怀王的庶子,顷襄王的弟弟。

五、史记虽然没有明确指明春申君是楚国王室后裔,但司马迁是倾向于春申君是楚国王族的。他在《游侠列传》中提到战国四公子均为王者亲属,“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这也与战国时,称诸侯子为公子相吻合。

六、前文说到,黄歇移花接木一事在当时的楚国传的沸沸扬扬,但李园立这样一个“疑似黄歇之子”的孩子为楚王却没有遭到强力的反对,从侧面证明了黄歇是楚国王室,而且还是近支。

所以,黄歇大概率应该是楚国王室,甚至是顷襄王的弟弟,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不姓熊叫熊歇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姓氏的区分问题。

三代(夏商周)以前,有姓氏名字之分,姓从字面上看,从女,从生,意思很明了,跟生他的那个人有关。氏,古字同支,意为姓的分支,也是种族的标志。《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也就是说,氏是可以变的,而姓是万年不变的,同母不通婚,而结婚的夫妇有可能是同父的。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嬴、姞、姚、妘,都有一个女字结构,因为当时孩子只知有其母,不知其父。

而氏则跟父亲有关,比如氏族。孩子除了母姓外还有父氏,通常贵族的氏跟封地、官位、职业、居住地有关,古人的姓名有时是“氏名”或“氏字”。比如屈原的先族被封在楚国屈地所以他氏屈,姓芈,名平,字原,所以在当时他可以叫做芈平、芈原或者屈原、屈平。卫鞅改叫商鞅、嬴疾改叫樗里疾也是一样的道理。

楚国的国君为芈姓、熊氏,而黄歇很可能被怀王先封在黄国故地或黄君故地,所以他改氏为黄,到了楚考烈王时又被扩大了封地,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黄歇。由于黄歇被李园杀死后十几年楚国就灭国了,他的子孙也避难流落他乡,故后代子孙为了避祸,而附会黄歇是春秋时被楚国灭国的黄国后裔,黄歇就这样被一直叫了下来,而其真正的姓名“芈歇”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相关文章

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

武则天虽为女性荣登帝位,上位后做了哪些政绩,令天下心服口服?

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

魏安釐王和楚怀王,怎么看信陵君和项羽杀将夺兵权?

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

女皇武则天在位武周王朝15年,李显复位后她做了什么?看了你明白

一、从女皇到“太后”,武则天的华丽转身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名字几乎成了权力和智慧的代名词。在705年的那个冬天,一场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却让她不得不从权力的巅峰退下来,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你以为她会因此黯然神伤,或者愤愤不平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武则天虽然失去了皇

2025-04-30 00:35:34

信陵君魏无忌,名副其实的战国四公子

魏无忌出生日期不详,老爹是魏昭王,前辈孟尝君就曾在其父手下打工。魏昭王去世后,哥哥魏圉(yǔ)继承王位,史称魏安釐(xī)王,魏无忌是货真价实的皇室贵胄。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无忌为了魏国的将来,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太史公在《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无忌仁爱宽厚

2025-04-30 00:25: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