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因年事已高,上表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康熙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尚可喜的辞职报告,还顺便拒绝了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代替尚可喜继续镇守广东的请求,诏令平南王尽撤全藩。
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非常不安。为了保住荣华富贵,吴三桂决定以退为进,主动上奏朝廷请求撤藩,希望康熙能出言挽留,许他像明代沐王府一样永镇云南。
谁料康熙竟然不按套路出牌,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吴三桂的撤藩请求,下旨让吴三桂撤到山海关之外。
吴三桂闻讯大怒,他当即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而后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吴三桂造反的战火一烧就是八年,西南半壁江山“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如此惨况,让后世许多人忍不住痛心地想:当初吴三桂若是接受了撤藩,真的搬家去东北,是否既能避免生灵涂炭,自己也能当个富家翁安享晚年呢?
富家翁的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三国时期,有个很傻很天真的大将军曹爽,就曾做了个“富家翁”的美梦。当时权臣司马懿对着洛水胡说八道一堆废话,曹爽就拱手将兵权交了出来,结果最终不但没做成富家翁,还被司马懿以谋反之罪屠灭三族。
曹爽的经历如此惨烈,吴三桂又不是没读过书,哪肯重蹈覆辙。他深知自己多年深耕云南,在关外早已没有势力了,一旦接受撤藩放弃兵权,就如同没有了爪牙的老虎,只能任人宰割。
更何况,吴三桂并非没有妥协过。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多尔衮许诺吴三桂的待遇是:“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雠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
这待遇堪比“裂土封王”,吴三桂心动不已,当即在顺治元年四月率众归降,而后掉转枪头对付明军,还将逃亡缅甸的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捉回昆明处死。
然而,吴三桂为清廷立下大功,清廷却始终提防着吴三桂。顺治二年,朝廷就借着“出镇锦州”的名义,将吴三桂旧部拆分接管,仅留给吴三桂少量亲兵,变相夺了吴三桂兵权。
谁料清廷这厢刚处理了吴三桂的问题,那厢“剃发令”就激起了江南百姓的怒火。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也不停地“搞事情”,清王朝无奈之下,只好又把兵权还给吴三桂,以便让吴三桂入关平叛。
这之后,清廷明面上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让他在云南开藩设府,暗地里却一直想要削弱吴三桂的权柄。比如康熙二年,朝廷就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
那时的吴三桂,或许还想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默默接受了朝廷的安排。哪知清廷一见吴三桂退让,马上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夺走了吴三桂的人事任免权。
吴三桂顿时慌了,他借口自己患了目疾,请求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此试探朝廷,结果康熙真的让云贵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还下旨要求今后“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轻轻松松剥夺了吴三桂的司法权。
此时吴三桂的实际待遇,比起当初多尔衮的承诺已然有了巨大的差距。想来吴三桂兵权在手,人还没离开云南就已经被各种打压,若是他真的接受撤藩,下场必将更加凄惨。
除了个人荣辱,吴三桂还得考虑他麾下众将的集体利益。朝廷撤藩表面上是康熙与吴三桂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朝廷面对的关宁军利益集团,吴三桂只是其中的代言人。
如此一来,哪怕吴三桂个人愿意当个富家翁,关宁军利益集团也不会答应。平西王固然可以在撤藩后当个“吉祥物”,可关宁军中其他人怎么办?众将舍弃了关外的土地,跟着吴三桂入关,打了多少硬仗,手上又沾了多少血,连弑杀永历帝的事都干了,到头来说撤藩就撤藩,众将多年打拼,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重要的是,吴三桂的“富家翁”并不好当。据文献资料显示,吴三桂家族生活奢靡。吴三桂本人曾花费数十万两白银购买歌舞姬,也曾以十四万两白银为故交曾应遴儿子“接风”,若要让吴三桂舍了权位去当“富家翁”,朝廷该给吴三桂多少俸禄才够?
事实上,撤藩伊始,康熙曾放出豪言称,只要吴三桂撤藩,“百万俸禄亦无不可”,但这番话很有可能只是康熙在“画大饼”,吴三桂若真的撤藩,只怕生活条件顷刻间就要大幅度下滑了。
据《大清会典则例》载:“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这就是说以吴三桂平西王的工资标准来看,一年也就一万两银子,这点工资对于吴三桂来说太憋屈,对于清廷来说却是妥妥的“高薪”了,要知道义王孙可望岁俸只有区区5000两银子。
更让人无语的是,就这5000两银子,朝廷还给得不情不愿。孙可望死后,他的儿子孙征淇袭封义王,可工资却被朝廷从5000两减到了3000两。
几个月后,孙征淇又去世了,他的弟弟孙征淳本想承袭义王,结果却被朝廷降为慕义公,俸禄也降到了700两。
到了孙可望孙子这辈,朝廷直接把孙宏相降成一等轻车都尉,工资也变成了235两银子。
但这也算是朝廷“天恩浩荡”了,乾隆三十六年,清廷索性彻底过河拆桥,下令“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从此孙可望家族就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
孙可望家族的遭遇,犹如吴三桂家族的影子。同为降将,朝廷防备吴三桂还来不及,又怎能给吴三桂百万俸禄。原本康熙想要撤藩的原因之一,就是三藩开销太大,“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若是撤藩后还是要朝廷每年花费百万俸禄供养吴三桂,那康熙岂不是成了“慈善家”。
正因如此,吴三桂想要撤藩后当富家翁不现实,或许即便他接受撤藩,也难保平安。他最好的出路,反倒是在朝廷怀疑他拥兵自重可能谋反时,真的具有谋反的实力和胆量。
(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