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若论“贤”,必以魏国信陵君为首。
汉高祖刘邦在秦统一六国前就对他无比崇拜,后来即使成为汉高祖,每路过大梁城(信陵君居住地),都会去祭拜。
唐李白也有诗赞曰: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为什么年龄最小的信陵君会被如此推崇?
“真相君”认为,要找到真相,不要看怎么说,而要看怎么做。因此,我们通过信陵君的事迹来寻找答案——
一、信陵君“礼贤下士”,非沽名钓誉,而是真“爱贤”
信陵君,姓魏国名无忌,魏国王族。
《史记》载:“信陵君,魏公子无忌者,魏武王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因为封地在“信陵”,因此被称为信陵君。因此,信陵君是妥妥的贵族,换句话说,他的财力是充足的。
加上当时诸侯贵族“养士”之风盛行,所以信陵君也是“门客如云”。但是,信陵君的“爱贤”却是发自内心的,有个故事可以佐证。
魏国当时有个隐士侯嬴,名气很大都称“贤”,但可惜的是侯嬴已是70了。也就是说,即使侯嬴为信陵君所用,恐怕也没有太多时日。然而,信陵君并未因此而退缩 ,反而“三顾茅庐”:第一次带礼物去拜会,被拒绝;第二次大宴宾客亲自去请侯嬴,并把主位留给侯嬴,侯嬴依然心不在焉;第三次,信陵君竟然陪同侯嬴去看望他的朋友,侯嬴终于被信陵君打动,拜入信陵君门下。
信陵君三顾茅庐的坚持,足以证明他是真的“爱贤”。
二、顾全大局“窃符救赵”,亲率大军击败秦军
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
面对势头正盛的秦军,赵国不敌只得向列国求救,主要是一路去楚国求救,一路来魏国搬兵。
魏王本已答应赵国请求,却终慑于秦军兵威,大军停在边境不敢前进。
魏国满朝文武,以信陵君为首,认为如赵忘则魏唇亡齿寒。但是没有魏王虎符,大军却不能开拔前线。
事急从权,信陵君听从“侯嬴”计策,没错,就是信陵君“三顾茅庐”请来的贤士,将生死置之度外,窃取魏国的虎符,调动魏国军队救援赵国,大败秦军,保全了赵国,也间接维护了魏国的生存发展。
但是却因触发魏王权威,被剥夺了军权。
三、以个人名望组建“五国联军”,再败秦军
窃符救赵后,信陵君个人威望达到了巅峰,在列国中名望极高。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军进攻魏国。
魏王无奈,只得再次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率军抵抗秦军。
列国听说信陵君担任上将军,纷纷响应魏国求援,派兵救魏。
信陵君以一己之力,组成战国后期难得的“五国联军”,并在信陵君率领下,大败秦军。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迫使秦军“十年”紧不敢出关。
需要强调的是,信陵君此次打败的秦军,是由大名鼎鼎的蒙骜统领,可见,信陵君之才绝不在“上将军”之下。
可惜,信陵君之功终于招致魏王“功高震主”的猜疑,加之秦国使用反间计,致使信陵君无法得到重用,从此心灰意冷,每天在郁郁寡欢中借酒浇愁,不久即带着未能重整魏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唐朝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她的生平和在位期间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则天(624年-705年),原名武曌,字则天,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其家族在唐朝时期一直担任官员。武则天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官僚家庭
2025-04-19 04:13:18导语:公元前260年,赵国45万大军,在赵括的错误战略下,悉数在长平被杀。两年之后,秦军在王陵的率领下,兵临邯郸城下并加以重重围困。可是,经过两年的对峙,秦军不断地增添人马,却始终难以攻克邯郸。而镇守邯郸的,就是赵国名将之一的廉颇。只因为白起不忿范雎,所以坚决不出征,秦王只能用王龁替代王陵。所谓千金
2025-04-19 02:43:49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韩王往吊,其子荣之,以告子顺。子顺曰
2025-04-19 02:00:4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于盛唐时期改国号唐为周,开启了长达15年的武周政权,后又还权利于李唐后人。武则天住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上也是独树一帜,取得了非凡的功绩。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弼,
2025-04-19 01:45:28信陵君身为皇家子弟,魏安釐王的兄弟,绝对是魏国的核心高层。但是为了打败侵略赵国的秦国人,反倒巧妙利用自己的人脉和魏安釐王妃子,取得调兵虎符,救援赵国。或许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一个魏国人要对赵国这么上心,事实上,早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就一直注意着和邻国赵国和韩国的关系,并建立了三晋联盟,只是后来的魏国君主
2025-04-19 00:56:1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