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中国历史人物之—— 李世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1:23:28    

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只想着尽臣子的本分,那么下有盗贼进攻,上有皇帝严刑,不死在盗贼的手中,就死在皇帝的刀下!不如顺应民心,大兴义兵,夺取长安,这样才能转祸为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呀!”


李渊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议,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于六一七年七月,率领三万大军,向隋朝的都城长安进发。隋朝大将宋老生,率兵二万电驻霍邑(今山西霍县),准备迎击李洲。李渊的大军到达离霍邑五十多里的贾胡堡时,阴雨不止,军粮又快吃完了。李渊想先回兵太原,以后再图进取。李世民竭力谏阻李渊说:“我们本来是兴义军以拯救天下的老百姓,现在一遇小挫就撤兵退回,恐怕要丧失军心、民心,我们的义军队伍也要解休了。”他又说:“现在我军仗义而行,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则我军必败无疑。因此决不能退兵!”李渊终于放弃了退兵的计划。天气放晴以后,李氏父子率军奋力向宋老生发动进攻。李世民身先士卒,冲杀在前,终于大败隋军,攻克了霍邑,并杀死了宋老生。大军继续前进,于九月间渡过黄河,十一月攻下长安。

六一八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李渊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唐朝。这时唐朝的根基还很不稳。在今天的甘肃一带,薛举和薛仁杲(gǎo音搞)父子的势力相当强大,图谋进攻长安。割据马邑的刘武周曾经攻下太原,几乎占据了今天的整个山西。唐朝建立的第二年,隋朝将领王世充打败了李密,建立郑国,自称皇帝,成为唐朝在东方的劲敌。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割据集团和农民起义军。不消灭这些势力,唐朝就难以站稳脚跟。

唐朝建立以后的几年间,李世民率军东征西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六一八年年底,打败薛举,平服了陇西。六二〇年夏,打败刘武周及其部将宋金刚,稳定了河东。第二年五月,消灭了王世充集团,并镇压了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六二二年,镇压了刘黑闼(tà音踏)起义军,平服了今天的河南、河北一带。在这些战争中,二十多岁的年轻统帅李世民,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李渊即位以后,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 李世民的才能和功勋都远远超过了建成,并在战争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培植了很大的势力。李建成认为这对自己的太子地位是极大的威胁,于是便联合弟弟李元吉,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弟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六二六年六月四日,李世民集团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八月,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唐太宗。从第二年起,他把年号改为“贞观。”

李世民刚即位二十天,突厥大军就打到了渭水便桥之北,这里离长安只有四十里,京城顿时紧张起来。突厥是北方的一个强大民族,它经常发兵南下,骚扰内地,是唐朝的一大威胁。为了显示唐朝早有准备,李世民亲自和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直奔渭水岸边,隔河责备突厥可汗颉利违背盟约,对唐朝用兵。随后,唐朝大军队列严整地开到了河边。颉利看到无隙可乘,只好再次向唐请和,并同唐朝结盟而退。六二九年(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一月,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世(jī音击)率领大军十几万,分几路出击突厥。第二年二月,唐军在阴山大败突厥,俘获男女十五、六万口。

打败突厥以后,唐朝在北方、西北各族中的威望大大提高。四方各族的首领纷纷来到长安,表示归附唐朝,他们还给唐太宗上尊号为“天可汗”。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空前的。这个基础是唐太宗时期开始打下的。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皇帝,是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当皇帝的二十三年间,政治比较上轨道,经济日渐恢复发展,国内安定,边疆各族都来归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亲眼看到,强大富足的隋朝,二三十年时间就垮台了,这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使他感到把国家治理好是很不容易的。他经常和大臣们讨论隋朝灭亡的教训,研究长治久安的办法。他说:“隋炀帝总是不满足,到处搜求,最后亡了国。所以我总想着清净寡欲,不扰乱百姓。君主能约束自己,百姓才会有安乐的日子。”他又说:“国君要当得好,必须先让百姓能够过日子。如果为了自己而损害百姓,那就象割下大腿上的肉去喂肚子,肚子饱了,人也死了。”

唐太宗治理国家注意发挥朝廷各个部门的作用。他批评隋文帝不信任下属有关部门,凡事都由自己决断,结果劳神苦形,却不一定处理得好。他认为国家大事不是皇帝一个人能管得了的,应该让各个部门仔细商量,由宰相认真筹划,办法妥当了,再报告皇帝批准执行。

唐太宗特别注意发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的职能。他说:“中书、门下是机要部门,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主持,责任非常重大。近来只看见随着我的旨意办,没有一句不同的意见,这怎么行呢?从今以后,诏敕如有不合适的,必须如实指出,不得胆小怕事,知而不言。”

唐太宗注意选拔人才,知人善任。他认为选拔人才是宰相的重要职责。他曾经批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应该为我解忧分劳,广开耳目,访求人才。但是听说二位每天忙于听受辞讼,公文都读不完,怎能帮助我访求人才呢!”他因此给尚书省下文书说:“细碎事务交给有关官员去办,应该上奏皇帝的大事才报告宰相,好使宰相有精力去发现和选拔人才。”他还能够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什么职位都没有的马周,因为替一个官员起草了一份很好的奏疏,被唐太宗发现,唐太宗就把他选出来作官,一直升到宰相。他用人很有气度,就是过去反对过他的,只要有才能,他也重用。李靖、屈突通原来是忠于隋朝的;魏征、王珪原来是忠于李建成的。但唐太宗并不因此而排挤他们,相反,信任他们,让他们发挥作用,使他们成为自己的重要助手。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能够纳谏的皇帝。魏征对他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欣赏这句话。他和宰相们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都叫谏官参加,让他们随时提出意见。为了鼓励谏官敢于指出皇帝的过错,他有时破格奖赏大胆进谏的官员。他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恼怒起来就随便杀人。夏朝的关龙逄(páng音旁),商朝的比干,都因为敢谏而被杀。汉代的晁错也是无罪被杀。我总是提醒自己以此为戒。为了国家,请你们经常指出我的过错,我一定认真接受。诸位经常记着隋朝灭亡的教训,我常常想着龙逄、晁错死得冤枉。咱们君臣相互保全不就很好了吗!”

贞观前期,唐太宗的确是厉精图治的。随着国家各方面的日渐好转,在成功面前,他的锐气在消沉,毛病也暴露得日益明显。以纳谏为例,有时很勉强,有时根本听不进去。贞观后期的政事不如以前,这是连唐太宗自己也承认的。唐太宗临死前一年曾对太子李治说:“你要学古代的圣君贤王,以他们为师,象我,是不足效法的。学最好的,只能做到中等;学中等的,只能做到下等。我即位以来毛病很多,喜欢锦绣珠玉、宫室台榭、犬马鹰隼(sǔn 音笋),四方行游,烦扰百姓,这都是我的过错,可不要学习我的这些。但我毕竟给老百姓的好处多,损害少,所以人们不怨恨我。我的功劳大,过错小,所以能保住大业。然而要和尽善尽美相比,那我可惭愧得很呢!”这一段话是由衷之言,这表明即使到了晚年,他虽然有很多毛病,但仍有自知之明。

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人物之—— 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

2025-05-03 01:23:28

令魏王畏惧的公子——历史人物信陵君的故事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本名魏无忌,是魏召王的小儿子。魏召王去世后,魏安釐王即位,他封魏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和魏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话说有一天,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在下棋。突然传来警报:赵国军队入侵边界。魏王赶紧放下棋子,打算找大臣来商议。信陵君却告诉魏王是赵王在边境打猎,

2025-05-03 00:43:12

武则天做人的手段与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

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有人会那么讨厌他

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雄才大略,武统天下,却也有抹不去的黑点,比如他昏庸无道,上娶六手老太萧美娘,下玩纯情少女武则天,那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李世民出生以后,隋朝就开始了风雨飘摇,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乱世将星,当年很多军阀都在造反,而李渊身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守山

2025-05-02 00:10:00

礼贤下士智勇兼备——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