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父兄创立的江东基业推向了无与伦比的巅峰,成为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故而史籍与民间都有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
但在史家和民间艺人笔下,孙权形象呈现出来的却是两幅截然不同的面目: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孙权是具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雄略之主;在民间艺人创作的《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中,孙权却被扭曲为优柔寡断、胆小怕事、资质平庸的小丑。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汲取了两种文化因素的精华,再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作倾向对孙权形象进行了重塑,使其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孙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史家笔下,吴主孙权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对孙权做了这样的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在古代帝王的纪传中常常会增添一些神秘色彩,孙权也不例外。
在《三国志·吴主传》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记载:“坚为下邺丞时,权生,方头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相。”
这些描述使孙权身上总是透着几分不同寻常的神秘色彩。
《三国志》中对孙权的描述比较客观,他在东吴集团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轻的孙权继承父兄之基业,面对内外交困的情况,他识拔英才、知人善任,聚集了大批贤臣勇将;他审时度势、联刘抗曹,灵活地游走于两大强国之间,保全并不断扩大东吴疆土;他开拓山越、发展经济,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对开发江南居功至伟。
可以说孙权是中国古代一流的谋略家、政治家、军事家。
孙权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三国志·吴主传》有载:“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
当时的孙权已展现出识拔英才的用人之才。
接着建安五年,十九岁的孙权仓促继任吴主,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他“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基本稳定了江东内部的动乱局势。
后来孙权睿智地采纳了鲁肃的立国策略,确定了东吴集团总的战略路线,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坚实基础。
此后孙权始终借长江天险,立足江东六郡,既不奢望北犯中原,又不图谋兵取西蜀,最终成就了鼎盛辉煌的东吴大业。
在赤壁鏖战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孙权力排众议,果断地采取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孙权在紧张局面下总是能冷静理智地决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展现出了谋略家的风采。
孙权作为三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明主,有着非凡的领导魅力和用人之才。
孙权非常重视人才,他意识到在乱世中择选出最佳人选的重要性。
他“委周瑜以大任,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伍,起陆逊于危时”,体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
“大帝”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的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的广大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繁荣发展,百姓生活比北方富足。
晚年的孙权昏庸无道,他好大喜功,宠信奸佞,贬杀亲子,诛流名臣,动摇了国本,与早期的孙权判若两人。
这就是历史上的孙权。
宋代以后,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说三分”的专业艺人,元代则出现了《三国志平话》以及大量的三国戏。
在民间艺人的笔下,孙权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国志平话》是元代出现的讲史话本,作品摆脱史书的桎梏,大胆虚构,重点讲述了刘备集团的兴亡史。
从民间“尊刘反曹”的立场出发,作品对刘关张等蜀汉集团核心人物的描写最多,对曹魏集团的描写次之,东吴集团的人物描写最少,仅仅在卷中和卷下零星地提及了孙权。
作者对刘备集团一味美化,与此同时则丑化了孙权形象。
本着“拥刘反曹抑孙”的宗旨,《三国志平话》中的孙权被扭曲成一个优柔寡断、胆小懦弱的东吴首领形象,与历史的孙权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方面,将《三国志》中果断决策、足智多谋的孙权形象夸张成犹豫不决、没有主见的形象。如卷中对赤壁鏖战时的孙权就有这样的描写:“孙权读罢皇叔书,问众官‘怎生’,在张昭谏言后又言‘怎生’,最终‘评议三日,尚未定’”。
这完全没有表现出孙权作为君主的果断睿智,反而凸显出他没有主见、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其形象与历史原型形成了极其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将《三国志》中勇敢刚毅的孙权形象歪曲为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角色。
卷中写道:诸葛亮一顿豪言“唬孙权大惊”;曹操围夏口时的一封文书,“孙权读书罢,唬遍身汗流,衣湿数重,寒毛抖擞。”
通过这些不难看出孙权的心理素质差,一旦有强敌出现,便会受到惊吓,胆小怕事的性格暴露无疑,毫无史书中霸气侧漏的君主风范,整个是一个丑角。
涉及到孙权形象的杂剧主要有《两军师隔江斗智》和《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两个剧目。
《两军师隔江斗智》的情节内容接近于《三国志平话》,是一部围绕孙刘结亲而展开的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智斗的杂剧,孙权在剧中被定位为滑稽可笑、极具讽刺性的丑角形象。
尤其是第三折回门宴上,刘封奉命给刘备送暖衣,孙权自觉有诈质问其妹,其妹说不知道并劝哥哥“若有那歹心儿天觑着,则愿你早放他还朝,也免的动枪刀。”
但孙权却仍觊觎其物,后刘备佯装醉酒并恰巧掉落锦囊,孙权拾得锦囊沾沾自喜而不知中计从这些细节的安排和戏剧冲突的构架上可以看出孙权的滑稽可笑,是一位讽刺意味十足的小丑形象。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讲的是孙刘联姻后东吴为取荆州再生毒计,命鲁肃宴请关羽夺取荆州的故事,剧中刻画出了鲁肃狡诈阴险的小人嘴脸,凸显出关羽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更是间接反映出吴主孙权不择手段的卑劣狡猾性格,与史籍中的孙权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为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无论是民间创作的《三国志平话》,还是元杂剧,民间艺人秉承着刘备集团是正统的思想倾向,把与刘备集团对峙的东吴和曹魏皆划定为配角,更因刘关张等人死于东吴之手的历史源流,孙权以及东吴人物更是被扭曲丑化为受人憎恨的负面形象,而没有凸显出《三国志》等史籍中的真实形象。
孙权形象更是从远见卓识、勇敢刚毅的英主形象转变为胆小怕事、懦弱卑贱的丑角形象。
《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出来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以史为据,吸取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的部分素材,在自己“拥刘反曹抑孙”的主观思想下,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进行艺术的创造,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较为客观公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同时又展现出艺术创作的魅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在此背景下吴主孙权的形象也逐渐成熟完整,从《三国志》中的深谋远虑的英主,到《三国志平话》中的怯懦平庸的小丑,再到嘉靖本《三国演义》中的明主形象。
同时作品又对孙权的外貌做了简单描写:“生得方头大口,碧眼紫髯”,通过夸张化、艺术化的描写使孙权具有了异于常人的奇特体貌,蕴含着孙权的天命所归和非凡人生的暗示。
全书中孙权出场的次数不多,但塑造出的孙权形象却生动饱满,既符合历史又具有艺术创造性,蕴含了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
强化了孙权“识拔英才、知人善任”的性格特点。
突出了孙权的“远见卓识”。
孙权“英主”形象的弱化
思维方式对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无比的重要。各种圣人传世经书里均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大部分书籍也是为了把作者的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接受。五月一日生也准备把国学,哲学,宗教学里要传达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时间一一剖析,与各位朋友共同欣赏。现在,分享一个思维方式的公式:人生成功、幸福、长生=思维方式×心境
2025-08-21 01:27:55在三国历史上,孙权是一位举足轻重且影响深远的英主。他将父兄创立的江东基业推向了无与伦比的巅峰,成为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故而史籍与民间都有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但在史家和民间艺人笔下,孙权形象呈现出来的却是两幅截然不同的面目: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孙权是具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雄略之主;在民间艺
2025-08-21 01:19:11唐初名将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龙门县修存人,为河东王薛安都的六十孙。贞观末年之际,薛仁贵投军征高丽。相关战役之中,凭借极其出色的表现让唐太宗李世民欣赏不已,并自此进入了唐朝名将行列。随后数十年时间里面,薛仁贵为大唐王朝四处征战,立下不世之功。然而纵观薛仁贵的一生就会发现,自李世明提拔,薛仁贵每
2025-08-20 02:55:08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力量最弱。在韩昭侯支持下,相国申不害主持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措施,韩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生产经济有所发展,军队战斗力逐步增强……在申不害担任韩国相国的十几年之间,韩国能够在众多强国的包围之下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申不害。起于小吏申不
2025-08-20 01:23:22如果说别人是老天爷赏饭吃 王勃就属于老天爷直接给他开了一个粮仓。公元650年,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爷爷是隋朝的大儒,我们熟知的魏征、房玄龄,全部都是他爷爷王通的学生。而他爷爷王通在几百年之后遇到了一个真爱粉,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勃爷爷的字,王通字仲淹。王勃的爸爸王福畤也是德才兼
2025-08-19 00:43:5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