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满天下都是他们的支持者,不属于杨朱一派,就属于墨翟一派。
但是,“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才是孟子要表达的观点。
杨朱,字子居,又称阳子居或杨生、阳生、扬子,道家杨朱学派创始人,略晚于墨子,早于孟子、庄子约80年。这一时期,杨朱学派、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各自为战,针锋相对。
扬朱治大不治小
春秋战国时期 ,天下大乱,各自为政,贵公贵仁之说,已成虚伪之谈。杨朱愤世而倡导“贵己”之说,“一毛不拔”的成语即出自杨朱。
“一毛不拔”典出《列子》,其中有杨朱与墨家禽滑釐的一段对话,墨家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杨朱与之相反,主张“贵己”“重生”。
杨朱说:伯益不肯拔一毛而有利于万事万物,所以他放弃王位而隐逸了。就像伯益那样,古圣先贤拔一毫而利天下他不干,而让天之人奉养他一人,他也不干。人人都不拔一毛,人人都不追求做有利于天下的事,则“天下治矣”。
于是墨子的首席大弟子禽滑釐问:“拔去你身上的一根毫毛来救世道,你愿干吗?”杨朱回答:“问题是一根毫毛也不能救世道。”
禽滑釐说:“我是说假如。”杨朱说:我只讨论现实,于是不再理睬他。杨朱的弟子孟孙阳送禽滑釐出门的时候,跟他说:“杨先生是说:有人损害你的肌肤给你万斤黄金,你干吗?”禽滑釐回答:“我干。”孟孙阳又问:“砍掉你肢体,给你一个国家,你愿干吗?”禽滑釐默然。
其实杨朱的思想很平实,就是说不倡导仁义,就没有假仁假义,都不假公济私,贪腐就没有机会盘剥。
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都不损一毫,则无尧舜;都不利天下,则无桀纣。杨子“为我”论,可谓深也妙也;若以自私自利给杨子贴标签,那是以浅陋揣摩杨子。
易中天先生说:杨朱的学说就是“人权宣言”。
杨朱的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人人贵己而不侵、损他人”的社会,这就意味着人人相安,人人的利益受到保护。
他认为人性如水,至清至纯,搅之则浊,道德只是外物,是风俗习惯强加于人身上的外物,所以从自身出发,一切有利于生存的都接受,一切违背生存的都要抛弃,庄子的放自然,绝仁义,回归自然等观念,均源于杨朱。
杨朱说:“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智慧之所以可贵,在于保存人身;气力之所以低贱,在于侵犯他物——不侵他物才是最可宝贵的。因此,杨朱学派关切的是自我、自由、本真,以及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他的名言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并不偏执于“一毛不拔”,还有”天下奉一人,不取”,是两方面是要兼顾的,是“贵己”与“不侵他人”相统一的。杨朱认为:“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自重自爱,互不侵、损,就可各安其所,天下大治。
历来的批评者都出于批评之目的,将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思想,有意无意地忽视后半句,只抓住前半句不放,造成对杨朱思想的割裂。
杨朱认为建立好的社会秩序,其基本原则是“为我”而不“侵物”,这就是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万物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谁也不要侵夺他人的自然,“而为奇者,我得而杀之”。
杨朱认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为我”和不“侵物”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并举不可偏废,何况“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杨朱主张“为我”“贵己”思想独树一帜,不只跟儒家学派的“仁义”针锋相对,就是跟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权谋术也分庭抗礼,甚至连庄子也不待见他,庄子借“老聃”之言,批评杨朱,说阳子居之道只是术法,并非“明王之治”。
诸家批评最激烈的当属儒家,因为杨朱散布“个人主义”,反对“法先王”,这是动摇儒家“道统”的大逆不道行径。
所谓道统,就是儒家的传道系统,孟子以继承孔子道统自任,后经过韩愈、二程、朱熹等人的不断完善,儒家的传道体系逐步完善,即尧、舜、汤、文武、周公之儒家道统,因此“法先王”也就成了儒家的传统。
符合这个传道谱系的,都是主张法先王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反之则为旁门左道。杨朱却说“太古之事灭矣,孰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
他认为:“太古时代、三皇时代、五帝时代、三王时代的事情,人们知道的不到亿分之一。从伏羲以来就已30多万年,时移世易,赞誉先王,就像是赞誉枯槁的死人骨头一样。
这种直戳脊梁骨的行为,当然要遭到儒墨法的围攻。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说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其实,“缺焉”的何止西周“六艺”,杨朱学派,墨家学派从此一缺就是两千年。
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子百家受到压制之外,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才真正开启了“子学”衰微的序幕。
此后,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韩愈、两宋理学推崇孟子,宋明理学取代汉代经学,孟子反对的,程颢、程颐、朱熹反对的,当然成为儒学复兴的打击对象,就连唐代之前名声胜过孟子的荀子都被打入另册,何况“旁门左道”的杨朱?
即便如此,理学家们也并没曾想过要把杨朱一棍子打死,比如朱熹。
朱熹虽然批杨朱,但他依然纠正弟子的观点:“其学也不浅近,为说甚高,自有好处,便是老子之学”,“此其为说甚高”,此二人“气象相近,超然远举,视营营于利禄者皆不足道”。
而且指出杨朱与老子一样,他们的关切点也是天下的。
另一个理学大家林希逸,对杨朱的评价也是多有肯定,杨朱提出“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反对“守名累实”,林希逸认为这是杨朱的矫世之论,并说“鬻熊、老子,世固知之,然世之悠悠者皆趋于名而不可止,岂二师之言所能戒哉”。
世人未能听从鬻熊、老子二位先师的训戒,所以杨子才重申“守名累实”的主张。林希逸认为世人歪曲了杨朱的原意,说杨朱的“从心而动,不违自然”、“从性而游,不逆万物”之说,“此所谓古道也”。
然而,宋元之后,理学被封建王朝奉为“国学”,孟子被封为亚圣,孟子的对立面,当然要从历史上灭迹除痕,从此,杨朱学派销声匿迹于历史的烟尘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01韬光养晦,邹忌等待好时机故事要从齐桓公田午十八年(前357)说起,那一年齐桓公逝世,他的儿子田因齐即位,史称齐威王。大家会好奇齐国不是姜太公的封地吗,怎么会变成姓田的呢?因为这里有段比较复杂的权力更迭,那就简单交代一下,陈国公子灭国后,逃到了齐国,改为田姓,不断实行仁政,一步步攫取姜氏的权力。等
2025-09-03 03:02:33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把邹忌描写成一位善于自省而又清醒的人,看起来着实是齐国的贤臣。成语“田忌赛马”的主人公田忌和孙膑,是齐国两位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齐国,邹忌相当于是丞相;田忌是宗室,在孙膑的帮助下善于军事,田忌和邹忌,也就是一将一相。我们能在田忌和邹忌身上看到传说中的将相和吗?事实上,邹忌不
2025-09-02 01:16:36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都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骆宾王也同样。但遗憾的是,科举不第,加上仕途艰难,尤其是遭人密谋设陷,骆宾王只能以“戴罪”之身,另辟蹊径,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自孩提起,骆宾王不仅学文,也练武,因而具有出将入相的潜质,再加之“书剑传家”是骆氏家族的传统
2025-09-02 00:49:52他是盛唐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因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让其名字入围我国文学史殿堂,他便是盛唐诗人王翰。他为人个性鲜明,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仕途极为不得意,但正是因为这种性格造就其诗歌华丽,感情奔放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唐朝诗人王翰的十首诗作,体会其诗歌的独特性格与豪迈之气,相
2025-09-01 04:10:53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