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道德经是谁写的(《道德经》作者是谁,真是春秋老子吗?)

15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05 08:00:07    

春秋晚期,老子(李耳)与孔子是中国文明中的两个巅峰人物,相传两人有过一次交流,“孔子见老子三日不语”,老子当头棒喝,让后生孔子三日无语。

这次巅峰对话中,《史记》只记载了老子向孔子说了一句话,至于其他的话,后来孔子也没有交代。后来,老子骑牛西行,路过函谷关时,尹喜求书,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飘然而去。

让人颇为不解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为何传给尹喜,而不传给孔子呢?一般解释为孔子尚儒追求入世,老子尚道追求遁世,人生追求南辕北辙,于是老子自然不会传孔子《道德经》。但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老子与孔子的终极目标都是“反战”,只是实现手段不同罢了,老子希望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孔子希望诸侯尊周、遵守周礼的规定,因此老子与孔子存在合作的基础。更何况,《道德经》不是什么绝世秘诀,也不值得敝帚自珍,且老子想要实现反战的目的,最好是将《道德经》散布天下,让人都能接受其中观点,这样才能得偿所愿,既然如此何必对孔子吝啬?所以,从两人思想差异的角度来解释传尹喜不传孔子,无疑是非常可笑的。

其实,老子有没有传《道德经》给尹喜,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近现代很多学者看来也并不是太确定,因为尽管史书上说老子著《道德经》,但实际上这本书不太符合春秋时代氛围。

首先来看一个问题,《道德经》真是春秋老子所写吗?如果《道德经》不是春秋时期老子所写,那么老子不传孔子《道德经》,也就没什么争议可言了。而事实上,《道德经》不是春秋老子所写的结论,并非无稽之谈。需要说明的是,《史记·老子传》中记载了《道德经》作者可能有三个,其中春秋时期有两个,即李耳或楚国老莱子,他们都可称为“老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汉初《道德经》帛书,对比我们熟知的《道德经》,两者文字数量差不多,尽管两版700余处差别,但主要属于避(汉朝皇帝)讳、精简、以及篡改了部分文字,总体意思大体相仿。

传世、帛书《道德经》中存在很多让人费解之处,比如以下三点:

首先书中说“万乘之主”,即有一万辆战车,但在整个春秋时代,最强的霸主国晋国、秦国、齐国、楚国等,兵车最多的不超过五千。

其次书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即“三十根辐条构成一个车轮”,根据学者郭宝钧的考证,春秋时代没有这种车子,直到战国中后期才出现。

第三书中多次说“将欲取天下”,老子崇尚小国寡民,“取天下”无疑与老子思想相悖,更为重要的是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天下还有数十个诸侯国在混战,根本看不打统一的可能,又如何说“将欲取天下”?

因此,近代以来很多文人认为春秋老子作《道德经》不可信,这部书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比如梁启超就认为此书作于战国末期。鉴于此,春秋老子自然不可能传《道德经》给孔子。

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发现一份楚简版《道德经》,基本证实最初版《道德经》是春秋老子所写。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共计1.3万多个楚国文字,包含多种古籍,其中就包括《道德经》,共计2000多字,大约是如今版本的40%。更为重要的是,相比帛书版的战国印记,楚简版却具有春秋时代印记,比如以下三点:

首先,“万乘之主”与“三十辐共一毂”的说法,楚简版里没有。同时,楚简版里只有“以无事取天下”这一处“取天下”,当时只有周王室可以取天下,还没有看到可以依靠武力一统天下的诸侯国。

其次,相比帛书版,楚简版反战力度不算太强,比如说“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书版变成了“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春秋晚期,战争虽然频繁,但总体力度与强度远不如战国时代,这种社会现状必然会反映在文章里。

第三,相比帛书版,楚简版还没有偏激到反圣,也没有否定仁义礼,所以说“绝智弃辩,绝诈弃伪”,但战国之后,战争愈发惨烈,文人也越容易偏激,所以帛书版变成了“绝圣弃智,绝义弃仁”。

鉴于楚简《道德经》中的浓浓春秋时代特征,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春秋老子先写了《道德经》,后来战国时代文人根据时代情况对其进行了修改。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道德经》作者也可能是周太史儋,即周王室的史官,名字叫儋,大约公元前350年西行秦国,见秦献公时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周太史儋有没有改写《道德经》,这肯定没法考证了,但司马迁记载的《道德经》三个作者中,春秋时有李耳与楚国老莱子,还有一个就是战国时代的周太史儋。因此,如果司马迁记载可信的话,那么帛书版《道德经》的作者必然就是周太史儋,而这一版后来传承了下来。

可见,《道德经》一书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但老子当时年纪已大,加之当时秦国不是什么有影响力的国家,老子没有理由、也没有体力特意西去秦国传道。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日益惨烈,春秋《道德经》已经不能反映惨烈的现实,于是周太史儋在老子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版,反战思想更为激烈。在周太史儋西行秦国时,可能主动将《道德经》传播了出去,希望以此影响秦人的决策。

参考资料:帛书《道德经》、楚简《道德经》、《史记》等

相关文章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14首诗纵览杜牧的一生,才华横溢、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

长平之战蔺相如之死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

李渊退位后的悲惨生活:权力的背后竟是孤独与无奈!

野史:李渊退位后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您宫女太多,回家嫁人吧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从平民起家,极终建立了一个大唐盛世的皇帝,李渊的经济生涯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会将人推向不同的命运,李渊在退位后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李世民对他的态度,

2025-08-23 00:40:14

张仪:从弃臣到秦相,绝地反击,才是一个人最狠的报复

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