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春晓的作者是谁(孟浩然这首《春晓》,不要6岁就会背,36岁时还没读懂)

22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05 09:33:01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自孟浩然的《春晓》

孟浩然这首诗,也许不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但绝对是他所有诗作中,传播最广的。

可以说,无论是从牙牙学语的稚子,还是拄杖徐行的耄耋老人,提起这首《春晓》都能脱口而出。

甚至可以说,是6岁孩童入学前,必背的古诗词。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甚至36岁、46岁的时候,也仅仅是停留在对这首诗的表意理解中。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首人尽皆知的《春晓》,以及他的创作者孟浩然。

我始终认为,读诗不能只是单单读它浮于表面的浅意,就像我们有时候会夸某个诗人的作品美如画,那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去看画,而是一定要读诗呢?

因为我们要解构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以及诗词背后的事件、典故、涉及的人物,和所带给人的遐思。

也就是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过程,相信我,这一定能锻炼你的扩展思维。

比如这首《春晓》,所有文献资料都记载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但是,孟浩然曾两次隐居鹿门山,一次是23岁,与张子容一起,一次是从长安落榜归来,对仕途心灰意冷。

而根据孟浩然年代纪事表推断,长安落榜后,他曾辗转于洛阳、漫游吴越之地、回归襄阳小住。这期间他干了什么呢?

什么也不干,因为他闹心,求官20年,前途无望,所以襄阳小住后,他又出发去浙江了(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然后一路溜达,就又溜达到长安去求官了。

不巧,刚干谒完张九龄,张九龄就受李林甫构陷,被贬官荆州,期间王昌龄也因替张九龄出头而被贬,故孟浩然作诗赠王昌龄。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他实际上是完全没心情回鹿门山隐居的,只不过他离开长安时,曾作诗表达自己想要归隐鹿门山,便被误认为他已经归隐。

所以《春晓》这首诗,当作于他23岁前后,在鹿门山隐居的那段时间内。

这从孟浩然的诗风转变中,也可以看出来,孟浩然后期的作品,相对还是比较沉重的。

那么问题来了,一定有人会问,孟浩然为何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去隐居呢?

这真是个好问题。

首先,襄阳出名人,比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那可是武则天时期真正的大咖。其次还有一个人,叫习郁,东汉光武帝时期被封为襄阳候,就是他在苏岭山修鹿门庙、建习家池,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并每日流连于此。

故苏岭山更名为鹿门山。

而孟浩然则是襄阳城内薄有恒产的书香世家,又出了杜审言这样的诗坛名宿,所以他决定效仿习郁。后来孟浩然在《高阳池送朱二》中写: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可见,他是向往这种贵族生活的。

另外在初唐,因武则天广开言路、吸纳人才,唐文华达到空前繁荣,各宗教学派纷纷涌入,大有“诸子百家”之势,并且还是多国之间因羡慕大唐,而造成的文化相争。所以在这一时期,“隐士”和“游侠”之风,备受推崇。

李白、王维都曾在早年隐居过,晚唐的李商隐等,也都这么干过,甚至还有很多终身不入仕途的“隐士”,如皎然、陆羽等。

当然,像孟浩然、李白等有治世之心,隐居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高人”的薄名,实际上在山中无非还是学和玩,并非真的在悟。比如去邻居大叔家蹭顿饭,吃一只老母鸡——《故人具鸡黍》。

但是,就算这样,于文人而言,在山中的体会是不同的,所以孟浩然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春晓》。想想看,25岁出鹿门山前,孟浩然已经火了《故人具鸡黍》和《春晓》,而他出山求官后,真正大火的无非就是那首《宿建德江》。

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句》,以及一些酬唱之作等,也只是在诗人圈比较被推崇,大部分人很难把孟浩然的其他诗背全,充其量知道其中一两句。

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人。

所以这首《春晓》没有世俗之气,不像他25岁以后的诗,沉稳浑厚有了,空灵却少了,诗中“我、皆、余、予”的字眼使用得也多了。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贪睡,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只闻得窗外莺鸟啼叫,不知夜里都发生了什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仔细回想,应该是昨夜下了一场雨,也不知道外面的花朵,有多少被雨水打落。

在这首诗里,孟浩然惜墨如金,仅仅就写了四句,却韵味无穷,使人的思绪一下就被带得很远,仿佛自己也在山中。

而这一切,都非孟浩然亲眼所见,只是晨起懒被窝时的一种想象,并且短短20个字,动静皆宜,有鸟叫,有雨声。

甚至还有对时光慢慢流逝,后知后觉的怅然。

所以这样的诗,才是好诗,他没用力,却很有力,让人也想一探究竟,或者期盼诗人别懒床了,赶紧去看看外面的花瓣,到底落了多少。

宋人李清照也曾在《如梦令》中写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遗憾的是,卷帘人只是告诉她依旧、依旧。而不是绿肥红瘦。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它从遥远的千年前而来,我们当去揣测、求证那段历史;

它短短几句,却气象万千,我们当试着去体会诗人落笔时,那种妙曼的心情;

它历经风雨,穿过几个朝代的战火,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当珍惜诗人的一字一句。

尤其是,应该更细致地知道,写下这首诗的人,曾经历过什么。而不是坐享其成,让古人为我们的无知而感到遗憾和惋惜。这是全人类的责任。

– end –

相关文章

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谁的水平?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

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为何李悝与商鞅,二人最后结局却不相同

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

李建成被杀后,他的八位心腹部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

14首诗纵览杜牧的一生,才华横溢、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

长平之战蔺相如之死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