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抚琴,子期最辨音,高山情依依,流水叹古今。高山可仰止,流水能赏意,人去琴无声,琴在无人知。
在古代,如果人们要形容两人之间和睦的君臣关系,会将这二人比作是刘备和诸葛亮,因为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曾说过自己能够将诸葛亮请出山,就像鱼儿跳进了水池里一般,是如鱼得水,所以以后人们也常常用如鱼得水来表示君王求贤若渴的心情。
图1
而若是要形容两人之间的友情呢?人们这时候往往会称他们为伯牙子期一般的友谊,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友谊,而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一般的情谊。因为相传当年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是因为能够听懂对方的琴音,才成为了一辈子的知己。
那么,在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又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相传俞伯牙曾经当过晋国的大夫,是著名的琴师,非常善于弹奏七弦琴。而钟子期则是一位普通的樵夫,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因为琴声走到了一起。
图2
而俞伯牙能够和钟子期遇见,还要得益于一次出使。当时正是晋国大夫的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
而在中秋节这一天,俞伯牙独自一人坐着小船来到了汉江口,但是因为风浪很大,所以俞伯牙孩子呢在一座小山上停泊了下来,一直等到风浪的平息。
俞伯牙一直等到了晚上,那晚因为是中秋节,所以夜晚的月亮十分的皎洁,俞伯牙望着天上的明月,不禁出了神,随后便雅兴大发,决定此情此景,难道不应该弹奏一曲吗?于是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开始专心致志地弹奏起来。
图3
殊不知此时,上山打柴的钟子期因为躲雨恰好也在附近,路过的钟子期被俞伯牙优美的琴音吸引了过来,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美妙的琴音当中不可自拔,渐渐的陶醉其中。等到俞伯牙弹奏完之后,钟子期只感到心旷神怡,不由得发出来由衷的感慨。
而沉醉在演奏的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夸赞,才从琴声当中反应过来,于是赶忙起来和钟子期打招呼,随后又为钟子期弹奏了一首。钟子期听完,赞赏道,这琴声真是如同高山一般巍峨,就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峰啊。
俞伯牙听了之后十分开心,于是又弹奏了一曲,这次钟子期评价道,这琴声浩浩荡荡,就像奔流不息的江河流水一般,实在是妙啊。
图4
就这样,俞伯牙每弹奏一曲,钟子期都会根据琴声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评价,两人就像是知音一般,一人默默的演奏,一人默默的倾听,并且互相还能给出及时的反馈,于是两人结为知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结为知音之后,因为俞伯牙出使完毕要回到晋国,于是两人便约定一年之后,再回到这里来一起演奏。
可是等到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再回来的时候,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钟子期的身影,俞伯牙以为是钟子期找不到这个汉江口了,于是就坐下来弹奏,希望能够用琴声将钟子期吸引过来,可是弹了一晚上,俞伯牙都没有等来钟子期。
图5
第二天,俞伯牙就向路过的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遗憾地告诉他,钟子期已经在不久前因为身染重病去世了,他的临终遗言就是,让家人将自己的坟墓修在江边,这样每到每年的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的那晚,他都可以听到俞伯牙美妙的琴声。
痛苦万分的俞伯牙根据老人的指引,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席地而坐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
可是弹奏完毕之后,俞伯牙不由得难过地长叹一声,将琴声挑断,把自己曾经心爱的古琴摔在了一旁的青石上,并说,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音已经去世,自己留着这琴还能再弹奏给谁听呢?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图6
历史上关于钟子期的记载并不多,但是关于俞伯牙的传说倒是不少。
其实,俞伯牙本来就姓伯的,只是后世的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撰写“警世通言”的时候,将“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错听成了“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所以在后世流传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当中,伯牙都被称为俞伯牙。而在《列子》、《荀子》等古籍当中,俞伯牙都被称为伯牙。
相传伯牙从小就跟随一位名叫连城的老师学习弹琴,而伯牙的资质十分聪颖,所以很快就学会了弹琴,但是他弹琴的时候,经常不能够找到这首曲子当中的神韵,于是连城就带着他来到了一个地方。
图7
这个地方就是传说中的东海蓬莱山,连城来到这里之后,就让伯牙在原地等候,说他先去寻找自己的老师。
但伯牙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连城归来,便起身自己去寻找,当他绕过一个山头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副奇景一般,豁然开朗。原来,伯牙看到的是一处在云中飞溅的瀑布,而瀑布水花荡漾的声音给伯牙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这时身后便传来了连城的声音,他说伯牙找到了他的老师,这时伯牙才恍然大悟,原来,连城所说的老师,就是这大自然。茅塞顿开的伯牙于是在这山间修炼了起来,传说他最著名的两首曲子《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都是在这里创作而成。
图8
结语:
虽然伯牙的琴艺得到大成,但却一直没有遇到过一位真正懂得他琴声的知音,直到他遇见了钟子期。再后来,小说家冯梦龙将《高山流水》的故事改编创作,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这个传说中无比动人的故事,再到今天,这个故事将被人们永远怀念。
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野史:李渊退位后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您宫女太多,回家嫁人吧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从平民起家,极终建立了一个大唐盛世的皇帝,李渊的经济生涯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会将人推向不同的命运,李渊在退位后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李世民对他的态度,
2025-08-23 00:40:14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却也在其他诸国面前,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心中颇为忌惮。苏秦游说列国,提出来“六国协力抗秦的战略”,六国一体,便可阻止秦国东进中原,此计谋深得诸国心意。然而,有一个人的出现,让秦国摆脱了困境,最后更是助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他便是“连
2025-08-22 01:47:2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