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划分是十分复杂的,在三代以前的历史基本上很难拿出确凿的考古证据证明。而蚩尤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从他诞生直到死亡的那段历史,后人争论不已。
因为他曾经参与上古时期中原地区霸主的争夺战争,后世再怎么贬低,也改变不了他当时强大的威慑力。
他在华夏历史上封号兵主,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可是在人们的心中却是和炎黄二帝相对照的,只不过是居于反派位置罢了。
那失败的蚩尤后裔到现在演化成了什么民族呢,他的陵墓又在哪里?
历史是一本古老的而又厚重的书籍,里面有我们一辈子也发掘不完的宝藏。
时间线往前拉伸五千多年,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当时的蚩尤还是九黎部落的酋长。他们部落活动居住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位于现代的黄河流域下游和长江一带。
由于部落的扩张,蚩尤与炎帝部落发生了矛盾而爆发战争,在一开始的时候蚩尤打败了炎帝的部落。笔者觉得原始社会没有那么多称霸天下的想法,只不过是为了争夺更好的生存地域罢了。
炎帝部落占据着肥沃的土地却没有保护土地的实力,在炎帝部落失败之后,他们并没有甘心沉沦,而是向黄帝部落求救。
当时炎帝黄帝二个部落联合起来了,在逐鹿地区(逐鹿县,现在属于张家口市)才击败了蚩尤的军队,而逐鹿之战也是打得十分惨烈。这次战争的发起人可能不知道这次战争的重大意义,但是后世的人却记下了这场战争,把之后的争夺天下都叫做逐鹿天,到后世的口口相传中甚至掺入了神话色彩。
失败代表什么,在我们普通人的眼中,失败了还可以再来,但是在蚩尤身上,失败代表着死亡,无可挽救的死亡。黄帝杀死了蚩尤,并亲手割下了他的脑袋,原始社会总是崇拜鲜血和暴力,黄帝的这种做法可以使得残余的九黎部落势力震服,不敢再出反叛之心。
但是这只是黄帝自己的幻想,后面追随蚩尤的残余势力造反不断,原因在于他们不承认失败,黄帝只好将蚩尤封为兵主,来抚慰这些失败者。
不可一世的九黎部落终归消亡,这种消亡并不是灭亡,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了,他们失去了蚩尤这个杰出的领袖,不得不分化成多个部落来躲避仇敌的追杀。
我们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一般追认炎帝和黄帝为先祖,并对外骄傲的宣示自己是炎皇子孙,可是一些少数民族却不是这样,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与民族神。其中苗族就是把蚩尤作为自己的先祖。
在他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之中有格蚩爷老的传说,而这个翻译成汉语就是格蚩尤老的意思。在贵州南部一些地区的苗族,他们祖祖辈辈都知道一首史诗《榜蚩尤》,在民间的香火十分茂盛。从诸多资料和记录来看,苗族的确是当年九黎部落的后续之民。
后世有黎民的说法,这其实是对九黎部落民众奴役的一种说法,在原始社会,谁失败就得付出血的代价,蚩尤虽死,但是他部落的人民还得继续还债,黄帝在打败蚩尤的军队之后,获得了许多俘虏,这些俘虏在当时的主要做法就是被杀掉祭天或者成为炎黄所部的奴隶,在生存面前,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
在后面的社会发展环境之中,渐渐的把这些战败奴隶所繁衍产生的后代都叫做黎民,而百姓则是贵族的称呼,因为只有贵族才拥有姓氏。但到了春秋战国,姓氏已经流传广泛,黎民百姓成了平民的称呼。
九黎部落在蚩尤战死后迅速衰退,到尧舜禹时期,化为了三苗部落,并且愈发活跃。当时执政者是这样做的,他们一方面打压三苗部落,防止他们再次强大到能够影响天下形势,一方面将自己的政敌或者有罪名的人流放到三苗部落去。
在尧帝的时候,三苗发生叛乱,双方还在丹水一带大战。后面多次叛乱,尧不得不将一部分三苗迁徙到西北地区,所以说两汉时期的羌人与三苗关系十分密切,而三苗又是九黎的一部分,所以说羌人也是九黎部落的后代。
蚩尤之死重要,但是他死后所处之地更加重要,生前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前人的记录去发现,但是死后的归宿却只能在坟墓前吊唁。
蚩尤是在涿鹿之战失败身死的,所以他的坟墓也在涿鹿。现在位于河北省涿鹿县保岱村,占地面积达2700平方米,形状是一个六米高的小山丘。但是在山东地区也有一个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后世学者因为他反派人物的关系,很少有人来墓前哀悼。
(古今事特邀作者煮酒君)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