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学者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更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一幅著名的对联,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也充分说明笃志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巨鹿之战,是楚霸王破釜沉舟的胜利之战,更是秦王朝军事势力被瓦解的失败之战。昔日,楚霸王威风无比,九战九捷,成为军事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而破釜沉舟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也让后世的无数人为之赞叹不已。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去一起了解一下,楚霸王是如何力挽狂澜,将秦军一举歼灭的。
在公元前207年,秦朝时任秦军上将军的章邯,在楚地将反秦义军的将领项梁斩杀,使得当地的反秦势力几乎消灭殆尽。这使得秦军认为:楚地已经不可能再有反军,不会再对秦王朝统治造成威胁。所以,章邯便带领二十多万大军,同时,调派长城军团二十多万亲兵南下支援,一同北上去攻打赵地。
一共四十多万秦军一举进攻,将赵王歇团团围困在巨鹿城内,万般无奈之下,赵王只能派遣使者,到周边的各个小诸侯国去寻求帮助,虽然各国也纷纷履行了约定,派兵给予了支援,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惧怕秦军部队的,援军只是在巨鹿城北驻扎下来,根本没有一兵一卒敢真正前往巨鹿营内营救赵王。
就在这个时候,素与秦军有杀叔父之仇的项羽,主动向楚怀王请命,想要帅军北上营救赵王。但是,楚怀王没有让项羽做上将军,而是任命了宋义做为首领,项羽为次将,范增做末将,带领六万多人北上支援赵王。同时,让刘邦去西征,灭秦朝。不仅如此,还定了一个怀王之约,就是说:“哪个人先打进了关中,哪个人就是关中之王。”
这样的一个举动,足以看出,楚怀王具有较高的政治领导才能,以及军事部署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项羽是有所防范的,这也为后来项羽对楚怀王痛下杀手埋下了伏笔。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宋义率领着六万大军来到安阳之后,就停下来不走了,带着楚军与章邯大军隔水相望。项羽跟宋义说:“这个时候,我们楚军在外面进攻秦军,赵在城内响应,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宋义却回答道:“让秦、赵两国先打一会,如果,赵王赢了,那么,我们也就不用去了;如果,秦赢了,想必经过这一战,实力也会锐减,我们再过去打秦,相当于是坐享渔翁之利的。”宋义接着还说:“如果说,论骁勇善战,我宋义跟你项羽是没法比的,但是,如果论智慧和谋略,我应该还是会略胜你一筹的。”
就这样,楚军在接连的大雨天气中,按兵不动。但是,天气的寒冷,粮草的持续消耗,使得军内的士兵受冻、挨饿,军营内部也是怨声载道。见到这样情形,项羽甚是生气,这些都是因为宋义的所谓“谋略”造成的。所以,项羽果断将宋义杀死,并且,亲自带领着部队大军向前逼近,准备大举讨秦。
项羽先是命令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大军作为前锋,帮助楚军开路,同时,切断了秦军粮草补给的必经通道。随后,项羽率领部队的主力大军渡河而上,并颁下命令:上岸后,将船都捣毁。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破釜沉舟”,让所有的士兵,每个人仅带着两三天的干粮上战场,以这样的行动表明誓死一战的决心。
项羽面对诸位将领说道:“我们这次来这里打仗,只能进,不能退,没有退路的我们,必须在三天之内,将秦军打败。”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退路的士兵,就犹如亡命之徒,上战杀敌也必定的骁勇无比。同时,这样的举动,也看出了项羽,这个勇猛的军事将领,鼎鼎有名的西楚霸王,在面对这场战役时的信心和决心、勇气和气概。
这样勇猛无比的首领,必然带出视死如归的士兵,将士们的士气大振,战斗热情也异常高涨,破釜沉舟,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磨刀霍霍,只等着挥刀杀敌了。就这样,楚军以一敌十,奋勇杀敌,将秦军杀得片甲不留,大破秦军军团。并且,在胜利就在眼前的时候,项羽又对章邯开始了“攻心战”,给章做起了思想工作。
章邯面对着楚军的勇猛,再回想一下秦统治的腐朽,他也深深知道这一仗不可能打胜,所以,无奈之下,向项羽投了降。
虽然,巨鹿之战已经过去千百年,但是,人们依然对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津津乐道。到底是什么支撑着项羽,可以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获得胜利,而且,还打得如此精彩绝伦呢?
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章邯抗敌的战略思路发生了错误,如果,他不是在楚国尚未全部瓦解的时候撤兵,调转枪头去巨鹿,那么,相信这场战争根本不会发生。
其次,项羽行事足够果断。与宋义相比,项羽不愿意停滞不前,与奋勇杀敌,奋力拼杀相比,宋义的所谓“渔翁之利”,对于远征的楚军来说,更是一种消耗和拖延,这样的策略对于楚军并无好处。
所以,及时止损,杀死宋义,取而代之,带领部队前进抗敌,是项羽下对的第一步棋。再后来,项羽用破釜沉舟的决心,激发出全员将领奋勇杀敌的热情鼓舞了斗志让每一个士兵的战斗力都发挥到了极致,没有一个士兵是消极应战的,这样的强烈攻势之下,必然是无坚不摧的。
所以,以少胜多,大破秦军,这场胜利是项羽当之无愧的,也是巨鹿之战必然的结果。
当然,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