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诗词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品简介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他一生未曾入仕,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闻名诏其咏诗,闻得“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春晓》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时的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
诗词鉴赏
赏析这首诗,要学会从细微处感受生活的快乐。
前两句写实:诗人因春宵贪睡,天已大亮才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语句简洁明了,惜墨如金,但含义却十分丰富。诗人没有具体地描写满园春色,而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伴随着鸟儿欢声笑语的,一定是明媚的春光,而作者对这美丽的春光,一定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后两句写虚:因满耳如歌的鸟鸣声,很自然地引起人的联想——夜里我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那盛开的花儿被摇落了多少呢?
这两个句子描写了夜里的春风春雨,描写了昨天见过的春花。联系前面两句,夜里春雨一定是轻风细雨,因为风雨声让诗人睡酣梦甜,也让春晨清新而明丽。然而它毕竟可能会摇落春花吧?一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无限怜惜。
《春晓》之妙,妙在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四句二十个字,平易如口语,毫无雕琢之痕。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实际是是抓住春眠醒来满耳鸟声的细节和怜惜夜里风雨吹花的心理进行描写,以“不觉”写出春眠的酣畅,以“处处”突出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花落知多少”的疑问表达爱春和惜春的情感。诗中有时间的跳跃,有阴晴的交替,有感情的微妙变化,读来富有情趣,兴味无穷。
名句赏析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以虚写实,既写出了春雨的清新细柔,也写出了春花的烂漫,更表达出爱春惜春之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叶绍翁诗在写法上与孟诗中的两句有共同之处,都用了衬托手法,都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但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的满园春色,是以实写虚,以少衬多,以实衬虚;孟诗则通过回忆夜里的风雨,忧虑吹落了多少春花来让人想象到繁花似锦的春色,是以虚写实,以虚衬虚。
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河南,瓦岗寨。一盏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照亮简陋房间里的草莽气息,裴仁基低着头在来回踱步,好像还没适应身份的转变。昨天是隋王朝的高级干部,今天变成农民军的堂口老大,身体在跳槽之后来去自如,内心却时不时地前后对比。去!把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喊来!一众部将说说笑笑走进来,他们有些本是被收编的义军,加入瓦
2025-08-15 00:01:48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