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扶苏是谁(秦始皇为何给长子起名叫“扶苏”?这两字出处不太好,却颇有深意)

14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15 18:58:30    

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楚女芈华为嬴政诞下一子的时候,嬴政连名字都提前想好了,就叫“扶苏”。

而李斯在旁边也是连说“好名字”。

那么,这个“扶苏”二字有何出处呢?背后又有何深意呢?

“山有扶苏”:出自《诗经》中的一首风诗

《诗经》不仅仅是儒家典籍,它更是先秦时期几乎所有贵族都必须学习的内容。

所以,不要惊讶于嬴政取名时开口就是《诗经》,“扶苏”二字选自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全诗比较短小,只有两章八句: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在《毛诗序》当中说是为了“刺忽”而作,也就是讲述齐僖公的女儿文姜的事情。

这个齐文姜在春秋时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甚至因为她和其哥哥齐襄公的龌龊事情,使得齐国王室的女子在诸侯国中特别不受欢迎。

这篇《山有扶苏》背后所讲的是,齐国强盛,很多诸侯国有意和齐国联姻,结成盟好,所以提亲文姜的人很多。而齐文姜尤为中意郑国的公子忽,想要和他结亲。

但是,文姜和他哥哥的奸情败露,公子忽就以“齐大非偶”的理由拒绝了这次联姻。

文姜后来就嫁给了鲁桓公,而十几年后随着鲁桓公访问齐国的时候,再次和齐襄公私通,并且因事情败露而杀掉了鲁桓公,使得鲁国和齐国结怨。可见郑国公子忽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其中的“子都”、“子充”都是美男子,用来指文姜极为姣美的容貌;而“狂且”和“狡童”指的就是齐文姜的性格,讥讽其品行不端。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猜测,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并不是讽谏公子忽的,而是讲述郑国淫糜的风气。

这几句诗是郑国男女欢好时候的打情骂俏,是有违礼制的行为,符合郑风“淫”的特性,所以不是什么好话,和“郑风”中其他的诗作,如《溱沩》等同属一类。

但是对于郑风“淫”的说法也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孔子讲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既然“思无邪”,怎么会出现有违礼制的诗歌呢?所以有人认为诸如《山有扶苏》、《溱沩》等郑风作品是“刺淫”之作,即提醒人们不要如此,是反面教材。

但无论怎么说,这首《山有扶苏》讲述的内容似乎都不太好。

那秦始皇为何要给自己的长子起这个名字呢?

“扶苏”的深意:忠奸美丑须仔细甄辨

认为《山有扶苏》等诗歌讲述了“讽刺”内容的观点,其实是出自《毛诗序》,但这样的观点是从汉代之后尤为盛行起来。

也就是说,这样的观点虽然在后世有很大的市场,但并不一定准确,因为汉代出现了今古文之争,对于很多作品都喜欢穿凿附会。

如果单单来看这首《山有扶苏》,其实讲述的内容也可以做另外的解读。

这首诗真正的含义应该和《大序》当中说的类似,即:

所美非美也。

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认为“美”的东西,也有可能不一定是“美”的。

整首诗是用了“互文”的手法,这里“扶苏”的含义是枝叶茂盛,香草佳木。是说高山之上,既有扶苏,也有乔松;淤泥之中,既有荷花,也有游龙。

这不是起兴,而是两个“暗喻”。和后面两句对比类似,“子都”、“子充”都是指美男子,而“狂且”、“狡童”都是指丑陋之人。

整首诗的意思是,无论在美好的还是险恶的环境当中,都有可能出现美丑杂陈的现象。而如何选择,这是需要采集者自己来仔细甄辨的。

这其实是指出了一个至今仍存在的“流弊”,美与丑有时候真的不容易辨别。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待事物的观感可能出现偏差,我们认为美好的、值得推崇的事物,实际上也有可能是丑陋的,是需要摒弃的。

而作为采诗人整理出来的民歌,呈献给君王观览,是何用意呢?

这是在告诫君王,需要明辨是非,反复思量,堪破虚妄,洞悉本质,这样才能使得天下清明,人民拥护。

所以,秦始皇给自己的长子起名为“扶苏”,实际上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耳聪目明,明辨是非,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那么,“扶苏”只是名字而已,他应该姓“赢”还是姓“赵”呢?

“嬴”还是“赵”?秦汉之际是姓氏融合基本完成的时期

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秦始皇“嬴政”有时候也被写作“赵政”,因为他是嬴姓赵氏。

这涉及到古代“姓”和“氏”是如何发展的。

简单来说,在最初的阶段里,“姓”是族名,而“氏”为分支。

分封制下,不仅仅是周王室册封诸侯国,在诸侯国里,国君还需要将人口和土地向下分封给大夫、士等阶层,分封的对象也有很多同姓子弟。其中国君的一脉叫做“公室”,而其他同姓族人就被称为“公族”。

但“公族”和“公室”都是同姓的,他们需要分别管理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著名的三闾大夫屈原,他就是“芈姓”,所以被称为“芈原”也是没有问题的。而“屈”是因为其祖先被分封的地方就是“屈”,这才以“屈”为分支的名号。

但是,随着分封时间愈发久远,原本同姓的人之间血缘关系也会逐渐变淡,所以就出现了“以氏为姓”的现象,于是就有了很多新的“姓”。

说起秦国这一支嬴姓先祖,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造父”的人,他是“赵氏”的祖先。

秦国的始祖伯益因为精通鸟兽语言,被舜帝赐了“赢”姓。商朝时期飞廉、恶来父子就是“嬴姓”,他们是秦国的先祖。

但是,武王伐纣时期,恶来被处死,所以恶来的后裔就和其弟弟季胜这一支族人生活在一起,季胜有一个后裔就是“造父”,他因为给周穆王赶车平叛有功,所以被分封到了“赵”地。

这样一来,秦国的祖先就跟着造父一起,有了“赵氏”的名号。

而后来秦国先祖“非子”养马有功,被分封到了“秦”地,被允许可以设立祠堂,号称“秦嬴”,和赵地的嬴姓区分开来。

但是,并没有记载显示,秦国曾经更改过“赵氏”的名号,所以一般认为秦国和赵国是同源的,都是“嬴姓赵氏”。

然而,“姓”和“氏”一般只是作为族名和分支,用作辨析血脉的源流,并不在名字当中显示出来。“扶苏”就是名字,其中没有显示“姓”和“氏”。

到了战国末期,人们发现似乎这两个称呼太繁琐了。因为数量变得庞大,无论是“姓”还是“氏”,任何一个都能起到区分的作用。

所以,这时候就逐渐地出现了“姓氏融合”的现象。

而秦始皇所处的时代和汉代其实没差几年,刘邦也只比秦始皇小三岁而已,也可以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这个时期的“姓氏”已经不再刻意区分了。

所以,“赵政”和“嬴政”其实区别不大,但“赵”姓在后来比较常见,为了突出秦始皇的“独特性”,后世一般也就把秦始皇称为“嬴政”,而其长子“扶苏”自然也就是“嬴姓”。


相关文章

聂政:我杀别人利索,杀自己更狠

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

扁鹊:从客栈伙计变神医的传奇人生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

解码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屈原投江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

裴行俭:一个被灭三族的遗腹子,活成了唐朝的“儒将之雄”

河南,瓦岗寨。一盏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照亮简陋房间里的草莽气息,裴仁基低着头在来回踱步,好像还没适应身份的转变。昨天是隋王朝的高级干部,今天变成农民军的堂口老大,身体在跳槽之后来去自如,内心却时不时地前后对比。去!把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喊来!一众部将说说笑笑走进来,他们有些本是被收编的义军,加入瓦

2025-08-15 00:01:48

从佞臣到诤臣——细说“裴矩现象”

裴矩何人?他是隋及唐初的重臣,论及才干,他精明练达,智勇兼具,常常有超拔同侪的地方。来源:《新华日报》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

2025-08-14 01:41:0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