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只读开篇两句,就让你终生难忘
他举止儒雅,风度翩翩,是大唐开元尚书丞相,自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是问“他的才学、风度得如张九龄?”由此可见他的儒雅风度是多么的令人仰慕。张九龄,字子寿,广东韶关人。他是一位有胆有识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对大唐忠心耿耿,直言敢谏;对工作尽职尽责,秉公执法;对人才选贤任能,从不徇私枉法;对恶势力从不趋炎附势,而是敢于争斗。因此,他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诗作成就颇高,诗风清淡,写出了很多留存后世的名诗,并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展望和感慨,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公元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口无遮拦讲朝廷的气数吉凶,不久,此消息便传到皇帝的耳里,震怒之余,当即下旨将其锁拿问斩。周子谅本是当初张九龄做宰相时推荐为监察御史的,因此皇帝以他用人不当为由,将其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在此期间,他没有任何怨言,然而对家人的殷殷思念却常常涌上心头,令人夜不能眠,于是一首《望月怀远》五言律挥笔既成。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对望月时的思潮起伏描写,来阐述对远方之人的殷殷思念。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更是千古名句。只要你读一遍,就让你终生难忘。此时的诗人望着苍茫的大海,一轮明月慢慢的升起,心里却是思念着远方之人,虽然相隔天涯却能共赏明月。给人们绘出了一个海上明月升起,意境宏大壮阔的画面,勾起了对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漫长的月夜里有太多的怨恨,思念亲人的无奈让人整夜无法入眠。其实,这是一种反衬写法,明明是诗人怀远,却说远方的亲人见月思己,这种转折反衬更说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真挚思念之情。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又转入写自己月夜怀远的情态。把屋里蜡烛熄灭,让人怜爱的月光已洒满屋,此时我起身披上衣服,走出门庭却深感月露的寒冷。此景这般撩人心绪,让诗人更加难以入眠。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我虽不能把美好的月光捧给远方的亲人,然而情丝总是要寄托的,希望做个好梦,与你相会在梦乡。
诗至此戛然而止,结的哀婉缠绵,真挚动人,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