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楼梦》影视剧,相信大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87版《红楼梦》,第二个想起的,是新版《红楼梦》。
这两版《红楼梦》传播甚广,耳熟能详,口碑和评价却天差地别。
87版《红楼梦》是中国电视史上一部经典,是后人无法逾越的绝妙篇章。
而新版《红楼梦》自开播以来,就遭到一面倒的批判和吐槽,除了把87版《红楼梦》推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上,一无是处。
提起87版《红楼梦》,关中国百看不厌,赞不绝口,而提起新版《红楼梦》,大家嗤之以鼻,用《红雷梦》《鬼楼梦》,甚至《聊斋》来代替。
甚至有人说,用《聊斋》来形容新版《红楼梦》,是对《聊斋》的一种亵渎。
同样是声势浩大,同样是万众瞩目,同样是大手笔大制作,为何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天差地别呢?
把导演王扶林和李少红放在一起,对比各方面,差距就一目了然了。
今天,让我们对比一下,同样是《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和王扶林到底差在哪里?
央视拍四大名著,这个建议,是王扶林提出来的。
1979年,王扶林去英国BBC参观,发现他们把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搬上了屏幕,这让他也萌生出拍中国四大名著的想法。
所以,当他回国后,一次和台长洪民生聊天,台长问起今年拍什么项目的时候,王扶林说出自己的想法。
那么,四大名著拍什么?王扶林想,《西游记》需要特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打戏,《红楼梦》是室内戏,相对简单,那就《红楼梦》吧。
于是,拍《红楼梦》这个重担,压在了王扶林身上。
当时的王扶林没想太多,等到回去后,一看《红楼梦》原著,傻眼了。
这时候,他才发现,《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很多红学家倾尽一生的心血去研究。而自己呢?连原著都没看过,只是通过电影,戏曲了解一点皮毛,比如“黛玉葬花”片段。
没读过原著,没深入研究,这怎么拍?
于是,王扶林向台里提了一个要求,要拿出一年的时间,关起门来,专门研究《红楼梦》。
1983年,这一年,王扶林把自己关在招待所里,不再从事任何工作,专门研究《红楼梦》。
他读原著,分析红学家的各种关于《红楼梦》的资料,浏览各种和《 红楼梦》有关的文献。
1984年2月,王扶林写了一本总结《导演阐述》,里面是对红楼每个人物的分析,前情回顾,性格特点等等。
李少红呢?
之前,李少红从来没通读过《红楼梦》,只是在小时候翻着看了看,还觉得里面“鬼话连篇”。
之后,胡玫离开,李少红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接过《红楼梦》总导演一职。
她不觉得没读过原著有什么问题,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
《红楼梦》不熟,不要紧,当初拍《橘子红了》不也不熟吗?
没读过《红楼梦》,更不要紧,找几个熟悉的编剧来,写出剧本,就万事大吉了。
所以,李少红找了8位年轻的编剧,用了3个月的时间,写出了52集的初稿。对这个速度和效率,她很满意。
对《红楼梦》,王扶林心存敬畏。
即便读了一年的书,王扶林依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依旧觉得自己胜任不了导演一职。他向台里提出,请求外援,找一位知名大导演和自己一起拍摄。
台里同意了,王扶林四处请求,先是请了导演过《红楼梦》的岑范,可是,岑范来后,只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之后,又请了北影厂“四大导演”之一成荫,成荫倒是答应了,可惜,没等到开拍就去世了。
无奈之下,王扶林只好独自挑起大梁。
拍摄期间,王扶林严格忠于原著, 采用“忠于原著、妙于裁剪”的方式,不敢有丝毫的改动和曲解。
王扶林说,“对待文学名著,必须要有敬畏之心,改编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忠实原著,不能损害原著精神。”
87版《红楼梦》剧本,由周雷、刘耕路负责前80回剧本,周岭负责后40回,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到1986年1月最终定稿,历时两年零二个月。
李少红呢?
李少红对《红楼梦》,根本没有任何敬畏心。
她觉得无知者无畏,无知是长项,没有框框,无知就会用最本质的东西,去关注本质的东西。
她请的8位编剧,都是网络写手。很多人担心,这些写手写出来的剧本,是否会很现代化?
可李少红说,这不是坏事,大家有误区,觉得现代和历史是矛盾的。但我觉得现代人的视觉,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而不会成为障碍。
李少红说,“谁也不知道《红楼梦》什么样,曹雪芹也没有规定《红楼梦》是什么样,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我们想像的《红楼梦》。”
李少红说,“无知是我的长项”,真敢说呀。
所以,她没有任何敬畏心,拍出了一个李少红想象中的《红楼梦》。
两版《红楼梦》,开拍初期都受到大众广泛的关注,可谓声势浩大。
87版《红楼梦》进行了全国海选,新版《红楼梦》举行了“红楼梦中人”的选秀。
王扶林在拍摄之前,就说,这部戏要拍三年。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嫌时间太长,不愿意来剧组。
毕竟,当时的电视剧市场刚起步,还不成熟,耗费三年时间,呆在一个剧组,对一些成名的摄像师,化妆师来说,有点得不偿失。
王扶林只好退而求其次,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化妆师杨树云是看到招聘,慕名而来,服装师史延芹是毛遂自荐,上门找到王导,摄像师李耀宗,是王扶林答应让他女朋友一起进剧组。
拍摄的时候,王扶林精益求精,每个镜头都不敷衍,力求完美。
三十年后,袭人的扮演者袁玫说:“那个时候拍戏,经常一天拍一两个镜头。有时候说今天拍得不错,拍了10个镜头,大家觉得拍得很多很多了。因为每个镜头都是在打磨和认真,反复地斟酌之中拍下来的。”
拍“宝黛共读西厢”,为等花开一个镜头,整个剧组在西湖蹲守了半个月。
拍“黛玉葬花”时,为了等桃花盛开,剧组在苏州等了大半个月。
拍“湘云醉卧”那场戏,为了拍到真的繁花似锦,王导带着全剧组人员等了一个月……
87版《红楼梦》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拍摄出36集电视连续剧。
可是,新版《红楼梦》似乎一直在赶进度,卡着时间开拍,卡着时间结束,一切都要快。
李少红拍摄《红楼梦》的时候,手头还有一些电影,还有一些商业运作,时间太长,有很多顾虑。
所以,她没有太多的时间耗在这部剧上。李少红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剧作。
王扶林拍的是盛宴,李少红拍的是快餐。
87版《红楼梦》光前期准备工作,就用了两年。
先是成立红办,招募工作人员,接着全国海选,选角导演前往各个城市,遴选演员。
选完演员后,王扶林斥巨资,邀请著名的红学专家,成立庞大的顾问团,对演员进行两期培训班。
演员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聆听大师们的授课,之后做小品,定角色。
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演员和角色做到了最大的吻合,才有了经典的“林妹妹“宝姐姐”这些人物。
新版《红楼梦》呢?
“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沸沸扬扬,前导演胡玫与“红楼梦中人”节目组,有很深的矛盾。
胡玫对入选的演员质量不满意,而电视台方面,总导演只想怎么把节目收视率搞上去,为剧组选演员,并不在意。
最后,胡玫愤而辞职,李少红临危受命,上任后重新选演员,速度很快,有时候一天要见几千人。
可想而知,选出来的演员质量如何。
研究了一年原著的王扶林,对书中的角色,有了深入的了解。每个人物在他心中,都有了具体的形象。
所以,他才能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了气质上更符合的陈晓旭,饰演林黛玉,才会对三个宝钗候选人不满意,因为三人都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宝钗形象,从而改选张莉。
才会在成梅质疑自己个子不高,是否能演好元春的时候,对她自信地说,“就是你了”,才会在场记东方闻樱身上,看到她有探春的特点……
而李少红呢?
她从来没通读过原著,也不理解书中的角色。所以,剧中会出现“钗瘦黛胖”的现象,饰演林黛玉的蒋梦婕,比饰演薛宝钗的李沁,要丰满。
李少红是怎么解释的呢?
她说:“关于宝钗,我想她也许刚进府的时候,她们家的事情比较多,然后又有人命案,小小年纪,比她妈妈还要操心,是一个爱操心的人,内向又操心,所以,宝钗就显得稍微单薄。至于黛玉呢,后来她生病了,自然就瘦了,那时候她不吃不喝,要自杀,放弃生命。”
这是李少红想象的,根本就不是曹公笔下的“黛玉”“宝钗”。
也许,大环境不同,会造成不同时期观点的不同。
87版《红楼梦》当初拍摄的时候,是计划经济时期,演职人员拿的是工资,所以,拍的是艺术片。
新版《红楼梦》拍摄,是市场经济时期,投资人急于看到真金白银,拍的是商业片。
王扶林导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有经济杠杆左右。那《泰坦尼克号》呢?花了好几年时间,这个制作人和导演有眼光,他觉得这几年功夫下去,最后能收回来。现在都是急功近利,没有眼光,没有远大抱负,希望今年拍了,银子马上哗哗哗都回来。急功近利也可以,但不能都是这样。不能都是快餐,你花了时间拍,确实是经典,你不要怕亏本,肯定会收回来。
所以,如果想好好拍,花了时间,是可以拍出经典的,是不会亏本的。就像《甄嬛传》,投资人不也赚得盆满钵满吗?
所以,关键是眼光和格局。
市场经济确实会对文艺创作产生一定的冲击,让大家变得很浮躁。
搞文艺创作还是要纯粹些,要考虑回报,要考虑赚钱,但首先要保证质量,其次才是经济效益,不能一味地只追求赚钱。
只是想快速地回钱,急功近利,反而会得不偿失。
可惜,李少红并不懂这个道理。
王扶林拍完《红楼梦》之后,因为缺乏自信,也没有勇气坐下来听大家的批评,偷偷溜了,根本不敢去参加审片会。
87《红楼梦》播出后,反响不错,王扶林却觉得剧中有很多缺陷,无法弥补,很多地方还可以拍的更好。
王扶林则说:“我从来不敢回头看我拍的东西,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比如镜头语言比较粗糙,有些演员契合度还不够。”
三十年过去了,《红楼梦》成为经典,王扶林导演很奇怪,我的《红楼梦》没变,为什么地位一直在变呢?
而李少红呢?
她对自己拍的《红楼梦》非常满意,说:“我们对新版《红楼梦》的魅力有信心,对我们的诚意之作也有信心。”
甚至说出如果满分是10分,她给剧中的演员12分这样的话。
李少红还拿87版《红楼梦》对比,说:
1987版的《红楼梦》,从开始也有争议,到逐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奉为经典。我想,我们在做的事情和前人是一样的,新版的《红楼梦》可能会成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认识、解读的一个版本。”
多么盲目又可怕的自信。
87版《红楼梦》播出后,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有人说,陈晓旭的林黛玉,只演出了黛玉的小心眼和任性,只会哭,一点没有原著黛玉的灵动聪慧。
有人说,电视剧的后六集,并没有按照通行的程高本进行拍摄,和原著思想不符。
也有人说,电视剧人物总谱铺排失当,不应该让王熙凤逊于宝黛钗角色,还有人说,拍摄的手法不对,光线太平……
面对这些质疑,王扶林没有辩解,而是心存谦卑,不断反省,一一接受。他说,
如果能再拍一次,从编剧上,要把重点戏加以发展、充实,把琐碎的东西减少,这样观众对人物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接受,可能会更加深刻,比如黛玉葬花、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宝黛钗的三角爱情等这些重点情节加以发挥,突出强调,把次要情节去掉一些……
王扶林认为,当年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导演水平,都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所以,87版《红楼梦》才会有这么多的遗憾。
这是善于反思的王扶林。而李少红呢?
在一次采访中,媒体人搜罗了网上很多观众的意见,提出了比如“对白很文”“黛玉胖宝钗瘦”“黛玉掀帘子的尺度”“黛玉漱口”等问题。
这些问题,暴露出主创人员对《红楼梦》,根本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可是李少红的反应呢?
她恼羞成怒,回答问题毫无逻辑,甚至说出”你觉得文吗?”“难道书里写的不是人话吗?”“观众说他听得懂,你们为何说们听不懂?”“你的意思是《大明宫词》写得比《红楼梦》还好喽?”这样极没素质的话。
这是胡搅蛮缠的李少红。
面对《红楼梦》,不管是从读书,态度,准备工作,对角色的理解,还是眼光格局,对作品的正确评价,李少红和王扶林的差距,都是天壤之别,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借用《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在王扶林身上,体现的是长达40年的电视剧发展史;体现的是电视本身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电视文化现象。作为电视艺术家的王扶林,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已构成了中国电视剧的标志与化身。”
向87版《红楼梦》致敬,向导演王扶林致敬。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是不同学派的争鸣。在诸家学派中,道家较儒墨为晚起,但是作为儒墨的对立方面出现的,是对抗儒墨的有一定实力的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天下》篇盛赞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老庄同传,称庄子“其学无不
2024-11-27 10:32:39公元前719年11月,陈国的濮邑,闹市之中人头攒动,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此,因为今天又有处决犯人的好戏看了。不一会儿,一个三十余岁的汉子,被五花大绑着押上了刑台。在他的脸上,仍洋溢着平时作威作福的骄横之气,显然此人并不是普通老百姓。此时站在他身旁的人,手中提着三尺剑,他将负责今天的行刑。汉子恶狠狠地
2024-11-27 10:17:36世界上有两种人的出生最为特别,一种是生逢其时,大可一展雄才;另一种是生不逢时,英雄没有出路。诗人不幸地成为了后者。1公元1192年,十一月四日,诗人卜居故乡山阴。午后,他穿上芒鞋,登上附近的高台。独立寒冬,入目皆是一片萧瑟,绵延高峻的山岭上,他望向临安的眼里满含热望。忽然之间,呜咽的风呼啸而至,无边
2024-11-27 10:02:30我才知道,原来陆游跟辛弃疾,晚年相遇过。老辛自不必说,陆游那会儿也已经历完一生坎坷,几年之内两次罢官。上一次罢官,陆游六十一岁。这时陆游终于发现,自己一回首,已经离那个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死生的少年人太远太远了。那个时候,自己还觉得世间事大有可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2024-11-27 09:47:44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中老子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还以其深邃的智慧影响了后世无数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人物,看看他的思想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一、老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春秋时期。他的生平事迹相
2024-11-27 09:32:30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