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梦中斩龙王的是谁(魏徴一介凡人,为何能于睡梦中斩杀泾河龙王?)

15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4 10:06:19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经典情节,那就是唐太宗与魏徴下棋时,魏徴于睡梦中赴剐龙台杀了触罚天条的泾河龙王。魏徴斩龙的典故,究竟始自何时,已经很难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吴承恩撰写《西游记》之前,类似的文本已经出现。另外,在吴承恩之前,已有《西游记》古本,相关情节除在《永乐大典》中有所收录外,金元时期的一些戏剧作品中,也已有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雏形。

魏徴斩龙王

1915年时,在日本的罗振玉和王国维二位先生,于三浦将军处借得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进行影印。该书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六字。据王国维考证,“中瓦子”为宋临安府街名,并将这部书推定为南宋时期的“说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章目与后世流传的《西游记》多有类似。

最早收录“魏徴斩龙”情节的古本《西游记》,很可能在明代以前便已出现。比如明初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的《永乐大典》卷一三一三九中,便有“梦斩泾河龙”的情节。由于《永乐大典》是一部官方主持汇编的文献集,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并未对典籍内容进行修改。因而可以推断,魏徴斩龙的故事并非吴承恩首创,在古本《西游记》中已然出现。

《西游记》中的泾河龙王

据胡适先生推断,与秦叔宝尉迟敬德做门神一样,泾河龙王犯罪的故事已见于唐人小说:

“《太平广记》四一八引《续悬怪录》,叙李靖代龙王行雨,误下了二十尺雨,致龙王母子均受天谴。”——胡适:《<西游记>考证》

神话传说定然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被后人加工演绎。《太平广记》中李靖代龙王行雨的故事,自然也会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就此问题而言,在敦煌学研究中,英国学者斯坦因发表于《东方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尤为值得关注:

摘录自胡适:《<西游记>考证》

这段文字是从敦煌所见唐代白话小说残本中摘录的。尽管这仅是一段残存的文字,但其中涉及了唐太宗游地府的情节,显然是一部近于志怪小说的读物。故而胡适先生曾推断:“魏徴斩龙及作介绍书与崔判官的故事也在那损坏的部分里。

吴承恩所著《西游记》取材很广,大体涵盖了玄奘取经的故事、宋元之际的《唐三藏取经诗话》、金元戏剧里的《唐三藏取经》故事以及《华严经》中《入法界品》部分。当然,作为集大成者的吴承恩,自然也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象,令整部《西游记》变得更为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魏徴斩龙的故事却绝非吴承恩首创。

毫无疑问,魏徴作为一名凡夫俗子,是绝不可能具有斩龙资格的,这个故事原本就是虚构的。可是,古人为何会杜撰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又为何会出现在西游记中呢?

这便涉及到了我国古代的三教合流与道教世俗化的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逐渐走向了有别于印度本土佛教的发展道路。唐宋以后,我国土生土长的儒家、道家思想,在与佛家思想的争论与交锋中,相互影响,逐渐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而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宣扬炼丹修仙、修身养性外,还出现了向世俗化发展的趋势,在民间宣扬辟恶、惩恶和鬼神说,并且构建起了一个神仙体系,而这些神仙的原型,既有来自于佛教中的神祇,也有历史人物,还有一些是直接取自神话故事或索性杜撰出来的神仙。

在唐宋时期的一些志怪小说,吸收并影响了三教合流和道教世俗化的内容。比如前文提到的《太平广记》中,李靖代龙王降雨一事,便已经将唐朝名把李靖神仙化了。同样,作为唐贞观年间最有名的诤臣,魏徴也超乎了常人,具有了“梦斩泾河龙”的资格。

魏徴

从志怪小说中的龙王受罚,再演绎为魏徴斩龙,这个过程或许比较漫长。但可以肯定的是,后来的古本《西游记》将这一故事进行了吸收和演绎,明代时吴承恩又将其延续下来,从而使之成为该书中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情节。可以说,《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反映“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经典小说,故事的时代又是唐太宗当政的贞观年间,故而强调魏徴斩龙也颇为正常。

今本《西游记》中的魏徴斩龙,背景为唐贞观年间泾河龙王与算命者袁守诚打赌,龙王为获胜,修改了降雨时辰与点数:

“挨到那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却只得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雨后发放众将班师”——《西游记》第九回

结果,正在龙王得意之时,却犯下大祸。书中称袁守诚乃是袁天罡叔父,神机妙算,依然得知龙王大祸临头,并指点他届时监斩的是曹官魏徴,让龙王去求唐太宗。

《西游记》中的袁守诚

结果,唐太宗答应龙王后,故意拉着魏徴下棋,不让魏徴去监斩。不成想,魏徴小憩片刻,竟于梦中斩杀了泾河龙王,而秦叔宝、徐茂公等人则提了龙头来面见唐太宗,称天上掉下来一颗龙头。此时,魏徴道明了原因:

“主公,臣的身在君前,梦离陛下——身在君前对残局,合眼朦胧;梦离陛下乘瑞云,出神抖擞。那条龙,在剐龙台上,被天兵将绑缚其中。是臣道:‘你犯天条,合当死罪。我奉天命,斩汝残生。’龙闻哀苦,臣抖精神。龙闻哀苦,伏爪收鳞甘受死;臣抖精神,撩衣进步举霜锋。傣带一声刀过处,龙头因此落虚空。”——《西游记》第十回

魏徴斩泾河龙王,一事道出了几个关键人物:道教神仙中的玉帝、龙王,人间天子唐太宗及诤臣魏徴、武将秦琼、谋士徐茂公,以及神机妙算的袁守诚。此后又引出了龙王拉着唐太宗到阴间找阎王爷评理的情节。可谓将天地人神鬼汇集一处,充满了趣味性。

魏徴斩龙

不过,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全书的构架与具体情节,都已成为了今人研究的对象。关于《西游记》魏徴斩龙一事的研究,早已是“脑洞大开”。比如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所著的《探访<西游记>的计谋世界》一书中,甚至将“斩龙”与道家的“女丹”相联系,并以“魏徴”的谐音“未曾”来分析《西游记》中的“魏徴斩龙”便是“未曾斩龙”,以便为玄奘的出生来做铺垫。当然,尽管中野美代子引据了不少中日两国学者关于道教研究的典籍,但其观点显然比吴承恩的文笔还要奇特。

概言之,魏徴斩龙的神话大体可以追溯到唐末。原本是唐朝诤臣的魏徴,在道教世俗化的造神运动中,被赋予了超乎凡人的能力,以至于在同唐玄宗对弈期间在梦中斩了触犯天条的龙王。而这一故事后来又被收入了《西游记》中,成了书中的经典情节,又为明清时戏剧再次加工演绎,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参考资料:

典籍:

《太平广记》、《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等;

今人著述:

胡适:《<西游记>考证》,载《中国旧小说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日】中野美代子:探访《<西游记>的计谋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2014。

相关文章

杀晋鄙,救邯郸,招贤纳士大败秦军,信陵君之死!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

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无忌,为何刘邦如此敬佩他?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

信陵君盗虎符救赵之后,为何沉迷酒色而死?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之所以叫战国,原因只在于一个“战”字。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七雄”之间的争战长达250多年。战国后期,赵国委任赵奢和廉颇为大将,蔺相如为相国,在三位的共同努力下,赵的国势稍微地强盛了一些。后来赵奢去世,便由廉颇一人担当大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王派遣王龁攻

2025-05-09 08:42:04

魏无忌有没有妻子和孩子 信陵君魏无忌最后怎么死的

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的品德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他的地位和身份无从质疑。信陵君魏无忌,出生年月不详。他是魏昭王最小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军

2025-05-08 01:23: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