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由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军事夺权内战。而导致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并非宰相杨国忠和其妹杨贵妃,而是当时唐朝的政治首领唐玄宗。
这时候就有人就要有疑问了,安禄山从范阳起兵谋反打的旗号就是“讨伐杨国忠,清君侧”,而且杨国忠也确实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的误国之相,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可是,为什么又说,安史之乱罪魁祸首是唐玄宗呢?一起来看看这幕后的原因…
安禄山从偷羊贼变成节度使,可以说是经历了由俭入奢的大改变,面对着“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长安城、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安禄山心里可以说是极度的羡慕,在他的心里很早就种下了谋反的种子,只不过碍于唐玄宗的提拔之恩,迟迟没有动手。
眼看着唐玄宗一天天变老,安禄山想要造反的情绪越来越高涨,他开始偷偷招兵买马、训练自己的亲信士兵、开始招募谋士,甚至安禄山开始自己做官服。
安禄山的造反准备总会露出蛛丝马迹,也总有人向唐玄宗谏言说安禄山要谋反,可是唐玄宗是一点也听不进去,而且还变本加厉的宠信安禄山。
这时候,安禄山的死对头杨国忠,为了扳倒安禄山也给唐玄宗上了一封说安禄山造反的奏折,面对着接二连三的提醒,唐玄宗也是有一点点怀疑了,所以就索性宣安禄山进宫面圣。
可是,聪明的安禄山为了蒙蔽唐玄宗,竟然铤而走险的选择面圣,(要知道这时候面圣很有可能被杀掉)。安禄山一看到唐玄宗就抱着他的脚号啕大哭,说了这样一番话:
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
——《资治通鉴》
唐玄宗听了之后,心里感觉非常愧疚,心里想原来自己的这个将军没有造反之心,冤枉他了。安禄山影帝一般演技骗过了唐玄宗。
安禄山见唐玄宗愧疚,居然开始索要封赏,于是请求自己兼任闲厩和陇右群牧使(国家军马场负责人),也就是安禄山一旦得到这个职位,整个国家的军马就归他管了……唐玄宗居然答应了,不仅如此玄宗还给了安禄山部分人事任免权。
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臣军授之。
——《资治通鉴》
就是说,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大批空的委任状,让安禄山自己填写………
可以说是把安禄山宠信到了极点。这次入宫安禄山又充实了自己的力量,唐玄宗的纵容让安禄山的实力更加强大,从侧面上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政治空间。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军队一路上可以说是高歌猛进,几乎没有任何阻挡,一路上所到城池,要么守将逃跑、要么是他的门生故吏开门迎接,一路就到了“东都洛阳”,可以说是紧逼长安。
当时,唐玄宗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前锋大将到洛阳招兵买马,任命太子李亨为兵马大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二人作为主力军东征抵御安禄山。
可是没曾想,封常清一到洛阳,就知道他无论如何也是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军队,由于唐朝常年没有战事,士兵缺乏训练,而且马匹也不足,面对浩浩荡荡的叛军,这些临时凑起来的杂牌军一触即溃,洛阳当即沦陷……
封常清就赶紧西撤与高仙芝汇合,二人商议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以潼关为险抵御安禄山,潼关这个地方类似于“山海关”,北边是黄河,南边是秦岭,易守难攻。
事实也证明,两个将军的做法是正确的,在潼关果然抵抗住了安禄山,而且安禄山后方也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一个发展实力的好时机……
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唐玄宗受到宦官边令诚的蛊惑,(唐朝有宦官监军的传统,由于高仙芝没有贿赂这个监军宦官,宦官就诬陷两个将军故意后退军队),宦官是这样汇报的:
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资治通鉴》
唐玄宗于是发了一道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旨意,两个将军含冤而死。
临阵杀将!兵家大忌!
自此之后,军心大乱,就连接替守“潼关”的将领哥舒翰,也是被听信杨国忠谗言的唐玄宗逼迫着出关攻敌,可是潼关一出,立马唐军十几万人就大败,哥舒翰也被手下将士捆绑投敌(原因是怕哥舒翰步了封常清的后尘被唐玄宗杀掉)…潼关失守
原本已经转好的局面被唐玄宗自己玩的什么也不剩了,那就赶紧南逃四川吧……
唐玄宗逃跑的时候就自己带着几个亲信大臣,太子和杨贵妃姐妹,没有通知其他大臣,这一点做的非常不地道。
一路走着,一路逃亡,唐玄宗带着的禁军开始出现想要哗变的迹象,于是禁军首领陈玄礼为了稳住军心,就杀死了宰相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这也就是著名的马嵬之变。
马嵬之变后,由于种种原因,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唐玄宗继续向四川逃亡,李亨则留下准备平复“安史之乱”,没曾想,李亨刚刚与唐玄宗分开,就称帝了,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远在四川的玄宗就被追为太上皇。
至于太子和玄宗之间的明争暗斗,这篇文章就不再多赘述,之后会另外出一篇文章,专门解释。
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前半生是歌舞升平,享尽荣华富贵,年老了却不能够在皇位上善终,可以说是“自食恶果”了,玄宗后期的浑噩直接导致他启用了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误国之相,也由于他的种种失误,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影响了唐朝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