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虞姬是谁的老婆(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他心爱的女人虞姬到底咋样了?)

13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7 14:18:1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题乌江亭》作于会昌四年(844),诗人杜牧由黄州刺史迁任池州刺史时,游历了乌江亭,思往抚今,感慨当年西楚霸王虽然在垓下大败,在仍有卷土重来翻盘机会的情况下,却偏偏爱惜羽毛选择了于乌江边自刎。

杜牧认为,项羽之死是由于性格中不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缘故,倘若用“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平常心来对待失利,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杜牧的这种认识,时隔百年后的宋王安石持有不同意见,在其《题乌江项王庙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与性格无关,而是由于尽失民心所至。即便是项羽过了江,江东子弟也未必会追随他卷土重来。

两千多年来,对项羽的评价可谓泾渭分明,褒之者称其为悲剧盖世英雄,贬之者谓其刚愎自用的凶神恶煞。

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在继续。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太过正常,何必纠结于过往呢?

小编以为,项羽的死大约可以分为两方面,即内因与外因。外因,就是军事方面的失利;内因,则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一个人物——虞姬!

或者,一些人看到这里多半就会嗤之以鼻,老生常谈罢了。

的确,项羽与虞姬,美女+英雄的俗套故事家喻户晓,谁不知道。但小编讲的霸王别姬却与众不同,至少可以算做故事新编吧。

大家听说过的《霸王别姬》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西楚霸王项羽垓下兵败被围,处于弹尽粮绝的窘境。睡梦中的项羽被四面楚歌声惊醒,心烦意乱再也无法入眠,在军帐中喝闷酒,王的女人虞姬小心翼翼作陪。

愁肠百结的项羽虎目含泪,对酒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纵横江湖,自出洞来无敌手的项羽突然请一介弱女子指点迷津,当真是走投无路黔驴技穷了。

虞兮强颜欢笑和歌而舞,舞毕,泣下如雨。待黎明时分,项羽决定突围,与虞姬诀别时,虞姬自刎香消玉殒。

《霸王别姬》的故事流传甚广,人们耳熟能详。故事原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关于这一段历史,清人吴永和有《虞姬》诗云:

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

惜哉太史公,不纪美人死。

这首诗表面上是责备贤者,实则不然,诗人其实是在质疑《霸王别姬》的真实性。

无独有偶,另一位清人周中孚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项羽纵横天下,一生所爱乌骓与虞姬也,乌骓马后来送给了乌江亭长,“独所谓美人者,竟无一句收场,此史之阙文也。”

太史公即司马迁,司马迁为创作《史记》宁愿遭受宫刑,他的创作态度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虞姬真的在项羽面前自刎,不过寥寥数笔,十几个字足矣的事。

司马迁为何如此吝啬笔墨?

历史上,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杨敞,而杨敞是赤泉侯杨喜的五代孙。杨喜全程参加了垓下之战,而且他是乌江斩杀项羽五人中的一位。在乌江,项羽瞋目一喝,勇猛善战的杨喜人马俱惊。司马迁就连他的窘状都一一如实记载,可见对那段历史的熟悉程度。

司马迁《史记》中没有虞姬的下落,在比他更早的史料中却有蛛丝马迹可寻。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不但提到了虞姬,甚至连她和项羽的歌都有记载。其歌云: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陆贾是汉初人,应当算做历史当事人。遗憾的是,《楚汉春秋》也没有记载虞姬的下落。一介弱女子,长得又漂亮,在战乱中如何能自存?等待她的命运是什么不言而喻。

虞姬的下落究竟如何呢?时隔千年后的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定远县中,记载道:“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宋人的记载中,虞姬是项羽杀的,这个说法令人无语的很。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云:“庚子会诸将围项羽于垓下,虞姬自刎。”

虞姬死后大约1500年后,才开始出现自刎的说法。佛祖果然了得,知道的太多了。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有如此唱词: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可见,虞姬自刎、霸王别姬的故事在明代已经成型。而且在冯梦龙等文人的笔端,故事情节丰满,虞姬之死已经完全戏剧化。虞姬的最终下落,是自刎。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一些学者认为陆贾《楚汉春秋》中的这首和歌乃是后人伪作。最强大的理由,就是虞姬不可能用五言诗来和项羽的骚体诗。试想,项羽“兮”、“兮”的唏嘘不已,虞姬却不合时宜的用体例、风格截然不同的五言诗来相和。

楚霸王英雄末路,与爱人挥泪诀别,悲情泪目的瞬间,虞姬突然来这么一出,至少会给人一种画风突变的感觉。

且不说虞姬是不是才情过人,一不小心成了五言诗的创始人。单单就从歌词本身也瞧得出些许端倪。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两句属于客观纪实,既是答复项羽“虞兮虞兮奈若何”的问话,也是在为接下来的感情喷发铺陈酝酿。

专栏
百家讲坛韩昇教授:带你读透史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99币
90人已购
查看

然而不可思议的却是后两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尼玛,这完全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按常理忖度,虞姬应当激励项羽,焕发斗志与刘邦死磕。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须出此小女儿语?

至少,事情还没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激励三军哀兵必胜,再上演一出破釜沉舟的好戏也有可能。

哪知从虞姬口中说出的居然是“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丧气话,仅凭项羽喝闷酒,发几句牢骚话,就可以做出他丧失斗志的结论?

虞姬如果是真的爱项羽,就应该挺身而出,激发他的斗志,灌心灵鸡汤才对,而不是简单的附和他的“时不利”,就算是真的对未来不抱任何信心,哪怕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也要来唤醒项羽心底残存的男性荷尔蒙。

这个时候的项羽不过三十多岁,出生入死身经大小战役七十余,既有破釜沉舟起死回生战胜数十万秦军的辉煌过往,也有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逼迫刘邦数十骑落荒而逃的经典战例。

垓下之战,即便是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项羽虽然无法战胜对手,但逃出绝境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项羽率手下八百余骑成功突围,一直杀到了乌江边。

虞姬在项羽人生最低潮的时候说出的丧气话,简直就是毒舌妇,恍惚间,你甚至会怀疑她是不是刘邦安排在对手身边的定时炸弹。

司马迁著《史记》,自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为了如实记载历史事件,司马迁往往亲自调查取证,考辩史料真伪。因此,《史记》在坊间获得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美誉。同时代的扬雄、刘向、班彪、班固几人,甚至称司马迁修的史为“实录”。

不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就连《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没有记载虞姬自刎垓下的事情,甚至都没有提及霸王别姬。

因此,陆贾的《楚汉春秋》中的记载,只能算作孤证,当不得真。

历史上,虞姬实有其人,但却是个模糊的存在。在《史记》中“有美人名虞”,《汉书》却记为“有美人姓虞氏”。究竟是姓虞还是名虞,都是一笔糊涂账。

史书记载如此拎不清,民间传说就更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如许多的传说,我宁愿相信这一则:据说,虞姬死后葬于灵璧。在她的坟冢处,不久生出了一种草,“红色,见人辄舞,俗名虞美人草。”

虞姬死后魂而有灵,化身为草,在陌上迎风而舞。她始终在守望她的英雄归来。

项羽有知,也应含笑九泉了。

相关文章

楚霸王项羽的生平故事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由于家族衰落,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四处流浪。后来,他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士兵,逐渐得到了王离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幕僚。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等人共同反秦起义。反秦战争中,项羽以勇猛善战著

2025-08-18 00:49:53

被罗贯中置之死地的吴国三大名将

一、孙韶——鲜有负败孙韶字公礼,浙江杭州富阳人。“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本姓俞,为孙策钟爱,赐姓为孙。甚得孙权器重,历官偏将军、广陵太守。魏文帝曹丕南征至广陵,孙韶率死士五百人,突袭曹丕大军,得其副车车盖,以功迁镇北将军,封建德侯。孙韶为边将数十年,善于抚御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戒、侦悉为务,先知动

2025-08-18 00:09:41

项羽、吕布、李元霸、李存孝、高宠,五大天下第一谁是真无敌?

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

三国名声很好的四位降将,魏投蜀、蜀投魏各有两人,他们都是谁?

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

聂政:我杀别人利索,杀自己更狠

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