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讳疾忌医是成语,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一书,和当时鼎鼎大名的神医扁鹊有关,患病的人叫做蔡桓公。
扁鹊的游戏形象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公,他看了一会桓公说到:“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之间,不赶紧治疗的话,病情会加重。”桓公这时身体非常健康,根本不觉得有问题,就笑着说:“我没有病。”(中间又经历了几次,扁鹊说:你有病,蔡桓公说:寡人无病)……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和肠胃间都可以治疗,但是病到了骨髓里,我就没有办法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扁鹊也早就逃跑了,因此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讳疾忌医是《韩非子》记载的发生蔡桓公18年的一个典故,这时已经是战国时期,对应的是公元前357年。但遍查蔡国君主列表,并没有发现有蔡桓公的记录,而且此时蔡国已经名存实亡,非要探究的话之前倒是有个一个君主叫蔡桓侯,和他差了几百年,时间对不上,名号也对不上。那么这个蔡桓公究竟是谁,我们再查看历史,会发现齐国有位齐桓公正好也是在位18年兵卒,时间恰好是前357年。所以这位蔡桓公不是指的蔡国君主,而是齐国的齐桓公。前面我们也说了,这件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我们熟知的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吗?这是怎么回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事实是此齐桓公非彼齐桓公,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本来是姜姓,齐桓公在继位之前是公子小白,也就是姜小白,他死的时候是前643年,和这个齐桓公相差近300年,根本不是一个人。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齐国被田氏取代,但是没有改国号,于是姜齐成了田齐,两个齐桓公虽然谥号相同,但是却不是一家人。战国的这位本名叫做田午,也是一个枭雄,为了区分二者,一般齐桓公指的是姜小白,而这位被叫做田齐桓公或者是齐桓公午。
田午
这下子大家明白了吧,讳疾忌医的主人公就是田午,《韩非子》中称做蔡桓公,其实就是田齐桓公。这种别称其实在当时很多,例如,魏国迁都大梁,也被叫做梁国,韩国迁都新郑,也被叫做郑国,这在《孟子》一书中多有体现。所以说一个小小的典故,我们是可以挖掘出许多有趣的历史线索。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战国末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中,为何魏国魏无忌信陵君影响力最大?首先,信陵君,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名声显达于诸侯,天下人才归附者多。其次,信陵君魏无忌才能出众。信陵君魏无忌派出门客,收集各国情报,对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深刻了解。所以,主张联纵抗秦,
2025-05-04 01:46:39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
2025-05-03 01:23:28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