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讳疾忌医是成语,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一书,和当时鼎鼎大名的神医扁鹊有关,患病的人叫做蔡桓公。
扁鹊的游戏形象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公,他看了一会桓公说到:“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之间,不赶紧治疗的话,病情会加重。”桓公这时身体非常健康,根本不觉得有问题,就笑着说:“我没有病。”(中间又经历了几次,扁鹊说:你有病,蔡桓公说:寡人无病)……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和肠胃间都可以治疗,但是病到了骨髓里,我就没有办法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扁鹊也早就逃跑了,因此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讳疾忌医是《韩非子》记载的发生蔡桓公18年的一个典故,这时已经是战国时期,对应的是公元前357年。但遍查蔡国君主列表,并没有发现有蔡桓公的记录,而且此时蔡国已经名存实亡,非要探究的话之前倒是有个一个君主叫蔡桓侯,和他差了几百年,时间对不上,名号也对不上。那么这个蔡桓公究竟是谁,我们再查看历史,会发现齐国有位齐桓公正好也是在位18年兵卒,时间恰好是前357年。所以这位蔡桓公不是指的蔡国君主,而是齐国的齐桓公。前面我们也说了,这件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我们熟知的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吗?这是怎么回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事实是此齐桓公非彼齐桓公,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本来是姜姓,齐桓公在继位之前是公子小白,也就是姜小白,他死的时候是前643年,和这个齐桓公相差近300年,根本不是一个人。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齐国被田氏取代,但是没有改国号,于是姜齐成了田齐,两个齐桓公虽然谥号相同,但是却不是一家人。战国的这位本名叫做田午,也是一个枭雄,为了区分二者,一般齐桓公指的是姜小白,而这位被叫做田齐桓公或者是齐桓公午。
田午
这下子大家明白了吧,讳疾忌医的主人公就是田午,《韩非子》中称做蔡桓公,其实就是田齐桓公。这种别称其实在当时很多,例如,魏国迁都大梁,也被叫做梁国,韩国迁都新郑,也被叫做郑国,这在《孟子》一书中多有体现。所以说一个小小的典故,我们是可以挖掘出许多有趣的历史线索。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由于家族衰落,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四处流浪。后来,他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士兵,逐渐得到了王离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幕僚。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等人共同反秦起义。反秦战争中,项羽以勇猛善战著
2025-08-18 00:49:53一、孙韶——鲜有负败孙韶字公礼,浙江杭州富阳人。“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本姓俞,为孙策钟爱,赐姓为孙。甚得孙权器重,历官偏将军、广陵太守。魏文帝曹丕南征至广陵,孙韶率死士五百人,突袭曹丕大军,得其副车车盖,以功迁镇北将军,封建德侯。孙韶为边将数十年,善于抚御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戒、侦悉为务,先知动
2025-08-18 00:09:41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