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梁代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后世又称陶隐居,又号胜力菩萨,或云陶胜力。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述甚丰,其中《本草经集注》对中国本草学著作影响巨大,被誉为是本草学的里程碑之作。未弱冠即为诸王侍读,善琴、棋、工草、隶书。仕齐,拜左己殿中将军。后隐居于句容(今江苏境内)茅山中,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中大事咨询,人称“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是南北朝梁代人士,此时期,对本草学虽有一定的认识,但都杂乱无序、没有系统的记录,当时大多书籍都是手抄复制的,《神农本草经》经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反复传抄,传抄者不断增添的墨字,常与朱书混淆。新药材知识不断涌现,早已超过《神农本草经》旧有的365种药。另外当时本草著作还有其他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或年代欠远,或内容散乱,临床运用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决定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对当时的本草著作进行一次整理。
陶弘景参考《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给予整理、作注。首先,经过东汉末、三国两晋诸医药学家增补后的《神农本草经》抄本,到南北朝时已经是无本得同。各抄本的药物数目有多有少,最多的595种,最少的才319种。陶弘景经过一番甄别,首先确定了原属《神农本草经》的365种药,又从各种抄本中遴选出后来增补的药物365种,共得药物730种。为了区别药物来源,他遵照“朱墨分书”旧例,朱书“神农”之药,墨书后世名医增补的药物。后人在《神农本草经》原有药条中添加的内容,也用墨书。这些墨书文字,后世统称为“名医别录”,或简称“别录”。“朱书《神农》,墨书别录”,从此成为定例。
接下来是整肃药物。《神农本草经》每一药的内容原有初步的格式:药物正名在前,紧接着是别名,然后才是气味、生境、主治功能。但后世药家增补新内容时却各行其是,并没有严格遵守旧例。陶弘景经过比较,重新制定了规范的药物表述法,即按如下体例:药物正名→药味→药性(四气)→良毒→功效主治→别名→产地→采集时间。并把后世《药对》中的药物“七情”内容用小字附在最后。这一调整未改《神农本草经》原有内容,只是调整了行文次序而已。调整后的药条整齐划一,更适合临床医家使用。
散乱的《神农本草经》各种增补本,经陶弘景妙手剪裁,焕然一新。从此流传后世的《神农本草经》,都采用他整理的定本。然而陶弘景并不满足于整理《神农本草经》原书,他还要进一步解决本草学中其他许多问题。
例如《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线条实在过粗。添补了“名医别录”内容的《神农本草经》,药物已达730种,居然只分成三大类(三品)。确定三品多凭主观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三品分类只重药用,不论药物本体,必定造成“草木不分,虫兽无辨”的现象。连药物是草木虫兽都不清楚,如何寻找、辨识药物呢?于是陶弘景创制了最初的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即将药物按照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六大类属性来归并药物。又把属性不明或业已不用的药物都放到全书最末的“有名无用”类。陶弘景开创的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从此成为本草分类的主流。
古老的《神农本草经》,其理论原则只是简单概括,许多药物缺乏形态、产地描述,药性功效也经常以讹传讹,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势必影响到本草学的发展。于是陶弘景利用他广博的辨药、用药知识,对已经整理好的《神农本草经》增补本进行了首次注解。
这项工作前无古人,筚路蓝缕。陶弘景以一人之力,完成了对《神农本草经》总论的首次阐释,变语焉不详为清晰易懂。在总论中,他介绍了许多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制剂、药量折合、药物真伪优劣鉴别等基本知识。此外,他还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一篇,类似当今的临床用药手册。该篇以病为纲,类列所用药物,并注明药性冷热。还根据临床需要,增设“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集中介绍各种解毒方法。经陶弘景补注阐发后,《神农本草经》原本只有简单的12条理论原则的总论,已经变成了内容丰富、切合实用的专卷。
陶弘景补注最艰巨的部分是对数百种药物予以考订。常用的药物,需要明确其形态种类及出产地,鉴别其真伪优劣,介绍加工炮制方法,进而区分道家与医家的不同用药法,等等。为了保持古代本草资料来源清晰的传统,他汲取儒家注经的方法,把自己的解说用小字写在药物正文之后,由此开创了各药“经”文(药物正文)用大字,“注”文(后人增补的注释)用小字的体例。朱墨分书、大字为经,小字为注,于是成为此后本草书的基本体例,使各药出处纹丝不乱。
经陶弘景整理后的本草书,就叫做《本草经集注》。该书初为三卷,后改为七卷,大约完成于公元500年。原书已佚,现存有敦煌卷子残本。中外学者对本书的评价很高,它完成了使中国主流本草学著作雏型大定的历史任务。《本草经集注》对后世本草学发展影响巨大,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后编撰而成的。
但陶弘景身为道家,故书中多录方士、神仙之言,讲究服石、辟谷等。又身囿江南,对北方所产药物的记载有一些错误。又鉴于葛洪《肘后救卒方》阙漏未尽,增订成《补阙肘后百一方》(又称《肘后百一方》)。
另著有《养性延命录》、《陶氏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诸丹集要》、《炼化杂术》、《合丹节度》、《药总诀》、《服饵方》等书多种,均佚。近年有称原本为敦煌卷子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亦题名为陶弘景所撰。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