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庸之道,即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浓缩的处事精髓,但若想掌握好其中关窍,那可谓的相当不容易的。
在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执一事,互相掣制,互相利用。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想一直独善其身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站对队伍是相当重要的。
光绪九年(1883年),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其家庭以经商为主,家境还算殷实。阎锡山从小辍学跟随父亲学习经商,头脑灵活,但在一次大规模投资中运营不当,负债累累。
随后便考上了军校,前往日本军官学校学习,学成归国后被调到山西陆军小学堂当教官,时年26岁。期间还秘密参加了由孙中山主导的“中国同盟会”,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展开。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推翻帝制的思想席卷全国,掀起了一阵热浪。1911年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党打响了第一枪,辛亥革命也由此拉开序幕。
本来潜伏在当局的阎锡山等人应里应外合,却因为被当局没收了子弹而无法应战。
在太原的同盟会成员自发成立了军政府,推选阎锡山为山西都督,指挥此次革命作战。
清政府一看内部人员都开始造反了,吓得不行,赶紧派遣统制吴禄贞率兵镇压。结果没想到吴禄贞也是个反清主义的共和党,这简直等于直接送兵马给敌人。
阎锡山与吴禄贞合力拦截清政府的军用物资,阻止袁世凯入京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此次举动直接把袁世凯惹毛了,买通了吴的亲信把吴秘密暗杀了。
本来阎锡山是非常积极配合同盟会的反帝运动的,甚至一度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意外总是由于某些时段的突发情况和不确定因素,袁世凯就是那个不确定因素。在“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却并不打算履行合约内容,反而率大军压境山西。
这个举动可把阎锡山吓坏了,毕竟以他现在的兵力财力,怎么都是干不过袁世凯这个财大气粗的大军阀的。
因此他便一面协调与同盟会的关系,请求孙中山的支援,一面又致电袁世凯,表示支持帝制,愿意拥戴他称帝。
阎根据时政状况,判断袁世凯其势力之强,不是同盟会所能比的,因此便开始一面倒地支持袁世凯的所作所为,甚至大肆屠杀同盟会成员。
但反帝反封建运动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也不想重新过上被官僚主义统治的黑暗日子,因此全国超过大半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6年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阎一看自己的靠山倒了,而本来敌对的人现在称大,立马又变换风向倒向孙中山,并表示之前对袁的假意投诚都是按照孙中山的秘密指示进行的,这倒是把自己的错误摘得一干二净。
袁世凯倒台后,让阎锡山明白了一个道理,从政就要实行“中的哲学”,并且要奉行“三不二要主义”,以“生存”为己任,并大力发展经济、军事,暗自韬光养晦,扩大实力。
阎锡山生活的年代,不仅有内部争斗,更是外敌不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入侵,占领了东北地区。
蒋介石迫于无奈只能摒弃前嫌,重新与共产党达成一致,一起抗日。而阎锡山此刻看清了形势,主动投诚蒋介石,为了化解之前的矛盾,特致电蒋介石,言辞恳切,并成功取得蒋介石原谅。
而阎锡山与共产党的矛盾更是日渐加深,之前的反共运动和反共政策更是早已传遍了山西。但由于蒋介石与共产党达成合作,他也不得不废除之前的政策,与共产党重新交好。
但日军实力更是不容小觑,短短几年便攻占了数省,现在派遣兵力进军山西,阎锡山也由于对日军的忌惮而迟迟没有什么明显的抗日举动。
用阎锡山自己的话来说,他现在等于“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警惕,小心翼翼地思考每个举动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还要平衡与其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抗战越来越激烈,阎锡山又开始重新规划三者的关系,蒋介石对他来说算不得威胁,但也不是可以合作的对象。而中共的力量日趋强大,并且一直都是反军阀主义,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隐患威胁。
因此阎锡山思虑再三决定暗中与日军达成合作,共同压制共产主义,防止其势力再次不断变大。
但他的动作早已被共产党员识破,曾多次警告其叛国行为,但阎锡山仍持敌对和观望态度,支持日军,但又不做出实际行动,其目的就是想利用日军压制共产党的发展。
1949年,解放军成功解放北平后,阎锡山知道他的“统治梦”即将破碎,便抛下了山西的亲人,独自乘坐班机赶赴南京。自此,结束了他长达38年的统治。
阎锡山的一生经历非常丰富,跌宕起伏,他能游刃有余地在各种势力中斡旋并全身而退,除了他的机敏和经验外,最重要的便是他看得清局势,放得下身段。
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实行什么政策。他能在山西执政38年,也与他从小耳濡目染的经商天赋有关,他懂得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军政和农业,因此他实行了“六政三事”政策。
阎锡山的“中的哲学”,认为应情理兼顾,人事择中,消除矛盾,以求生存。这是他贯彻一生的“真理”,也是他赖以生存的处事原则。
虽然大多数人觉得他这些行为与“墙头草”没什么区别,但能懂得辨别风向,择木而栖,也不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毕竟能从各方虎狼势力中仍安然称霸山西38年之久,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要知道民国在38年中可是换了有8位总统的。
(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之一。他出生于唐朝,是唐朝创始人之一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伟大的政策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治理方法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他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25-05-10 00:05:19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剑拔弩张、兵戈四起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品德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魏国公子魏无忌就是备受尊敬的一位。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如此敬佩魏无忌,正是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和出色才华。那么魏无忌究竟是一个怎么
2025-05-09 09:47:4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