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垚仟)8月14日下午,著名诗人、作家育邦携新作《吴敬梓》做客鼓楼区图书馆,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权共同分享吴敬梓的人生故事和《儒林外史》的经典阅读。
△活动现场
在诸多带有“南京基因”的传世名著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南京士人与市民的品格书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南京人“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日常美学,堪称明清南京社会生活的浮世绘。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名片留下了生动的注解。作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讽刺小说,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价值正不断凸显,其研究也得到不断深入。鲁迅在评议《儒林外史》时曾感叹“伟大也要有人懂”,今年初,南京作家育邦用五万字的传记《吴敬梓》写下了自己的“懂得”。
△育邦
分享会上,育邦首先简单介绍了吴敬梓的生平。清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县一个“家声科第从来美”但逐渐没落的书香世家。少年时聪颖好学,诗赋援笔立成。青年时放荡不羁,千金散尽。吴敬梓曾三次参加乡试,尽管其文章出色,但因为他关于科举制度对于文人荼毒的言论,获得了世人“文章大好人大怪”的评价,每次都铩羽而归。科场的坎坷,让他渐渐洞悉八股取士的弊病。嗣父吴霖起去世后,族人疯狂抢夺家产,让吴敬梓失望至极。后来,吴敬梓举家移居南京秦淮河畔,与当时的文士唱和往来,被推举为“文坛盟主”。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抚赵国麟向朝廷举荐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试。在顺利通过地方考试之后,吴敬梓却因病未能参加在京城举行的廷试。博学鸿词科试后,吴敬梓拒绝一切与科举相关的考试,对科举入仕彻底丧失了兴趣,“他对科举对世人、对整个社会阶层造成的戕害深有体会,所以吴敬梓决心写作一本反映科举制度带来的‘文人之厄’的小说。”
△《吴敬梓》
在育邦看来,《儒林外史》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吴敬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写作的是一本纯粹的白话小说,与《红楼梦》的用词文雅不同,吴敬梓关注的是市井的百姓与他们的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儒林外史》是中国伟大的作者小说的开始。关于《水浒传》《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罗贯中的生平很多都是猜测的,但关于吴敬梓的生平都是非常明晰的。”
△刘志权
刘志权则梳理了中国文学史中关于《儒林外史》的评价肯定了《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鲁迅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由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开端,而在《中国小说史大略》中,鲁迅还写道,“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鲁迅的评价实际上肯定了在讽刺小说方面,《儒林外史》的出现即是巅峰,其后的作品也没有能够超越它的。胡适也曾评价,“安徽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钱玄同的《〈儒林外史〉新叙》中则说:“中国近五百年来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只有《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三部书”,而且说:“《儒林外史》是青年学生的良好读物,大可以拿他来列入现在中等学校的‘模范国语读本’之中。”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大小约三百,以儒林士子占大多数,育邦列举了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几段人物故事,在他看来,《儒林外史》也是一部学习人物刻画的绝佳范例,从周进哭贡院到匡超人的逐渐堕落,从装病拒绝应征出仕的杜少卿到不肯屈节于权贵的庄绍光,无不体现了吴敬梓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小说写作能力,而吴敬梓在书中对于普通百姓的描写以及对于多妻制的反对等言论也体现了吴敬梓超前于时代的人格平等和男女平等的观念。写作《儒林外史》时,吴敬梓已经寓居于南京,因为时代的接近,其中也能够看到很多为南京人熟知的地名,进香河、上浮桥、惠民河,其中对于南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写也细致入微,比如买板鸭等等,“对于南京人来说,《儒林外史》尤其是一本意义特别的书。”
(鼓楼区图书馆供图 编辑 张爱红)
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和三国中后期的情况差不多,名将凋零,但是没有涌现出相应的猛将补缺,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人才断层。在隋唐演义第二个时期,尉迟恭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撑起了隋唐后期的半边天。如果把尉迟恭放在隋唐第一个时期,他的战力大概相当于哪些人的水平?尉迟恭的武功单田芳评书中,自成系列,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2025-08-25 04:04:24法家鼻祖——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呢?答案是儒法结合。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要想恢复“礼”和“仁",国家必须富强。对待外来入侵,只有国富民强,国家和社会才能恢
2025-08-25 02:44:58伴君如伴虎:从李建成八大心腹的命运,看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流传千古的警句,道尽了历史上功臣宿命的悲凉。而当我们翻开唐朝初年的史册,聚焦于李建成麾下的八位心腹,他们的结局,则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本应
2025-08-24 02:10:41登场前的背景简介杜牧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晚唐。当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作乱,朝廷所倚重的一帮大臣,整天忙着搞内部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牛(牛僧儒)李(李德裕)党争。那叫一个乱啊。朝堂之上乱哄哄,诗坛也是热闹非凡。白居易靠挖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八卦再加工,写就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当时诗坛扛把子。
2025-08-24 00:09:07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赵惠文王在位的后期,赵国拥有了十几年的和平,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贤人在位,政治清明,换作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休养生息,重振霸业最好的条件。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阵,秦国的主将是王龁,赵奢已死,蔺
2025-08-23 00:42:0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