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最神秘的诗人之一。
尽管他的诗脍炙人口,但他的故事却少有流传。
当我们想要寻找他的往事时,发现他的史料只有几句话,和两首诗。而当我们进一步探究时,发现其中一首诗上印着几个字:“孤篇盖全唐”。
没错,他就是张若虚,一个诗红人不红的大唐诗人。
壹
关于张若虚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这个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若虚”。以至于我们只能在别人的传记里找到关于他的六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也因此在讲述他的故事时我不得不使用很多的“大概”和“我推测”。
张若虚大概在公元670年左右出生于扬州。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从他后来的官职和任职地我推测他家并非显贵,但也说不上贫寒。唐朝主要实行的是科举制和门荫制并存的模式,在门荫制下,一品大员的儿子生下来就是正七品上的官员,二品官员的儿子生下来就是正七品下的官员,以此类推,一直到从五品止。
而张若虚奋斗一生也不过升到了从八品下的兵曹参军,可以想见他绝非世家出身。但他也不会是个农民,因为当时的农民很难供出一个完全脱产的读书人。他可能是扬州的吏员或者商人之后。
由此我推断,张若虚早期的人生历程可能是这样的:张若虚出生在扬州的一个中等条件的家庭,作为能担起家中重任的男丁,他的家庭决定给他一项特权:读书。他很努力,并且也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地方官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地方性的“秋闱”考试。然后他成了举子。
读书人对于学习的看法大多是学而优则仕,张若虚也不例外。尽管由于家世的限制,他无法走门荫制这条路。
但感受过成为举子后的好处的他已经下定决心将科举之路走下去。
后边的史料同样是缺失的,但根据张若虚留下的作品和史书记载的唐朝科举流程,我们可以接着想象张若虚后来科举的场景:
那一年的张若虚背着行李来到了长安城,长安城的繁华和美景迷住了这个远道而来的赶考人。但他却不敢在这花花世界里抛下太多银钱。来长安的路费实在太贵了,回去的路费同样昂贵。他得预留下万一科考失败后返程的钱。
那年二月,春寒料峭,张若虚走进了春闱考场。他的心情很紧张,他知道这是决定他和他的家庭未来走向的大事情。
考场设置在廊庑,也就是屋檐之下的过道里。吹来的春风中夹杂着的刺骨寒意使得考生们哆哆嗦嗦的。
张若虚跟着搓了搓发抖的手,强打起精神来。谨慎起见,他没有选择难度极高的秀才科目,而是选择了通过率相对较高的进士科。和后来大范围颁发的秀才头衔不同,在唐朝秀才头衔的含金量非常之高,自李渊建国以来到后来李治统治时期也不过诞生了29名秀才,且都是皇帝钦定。张若虚不敢冒那么大的风险去挑战秀才科,对于他来说只要榜上有名就无愧于族里了。
但遗憾的是,张若虚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大概是落榜了。
这个结果仍然是我的推测:由于张若虚流传下来的《代答闺梦还》的内容和《春江花月夜》的旧乐府歌名都与宫体诗有关,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张若虚擅长的诗风偏向于不为唐代考官所喜的宫体诗。
这种诗风兴于南朝乐府,弱于隋唐。宫体诗大多辞藻绮艳、文笔纤巧、讲求音律,以男女之情为主,也因此这种诗风不为充满进取心的初唐主考官们所喜。
而张若虚的这首《代答闺梦还》就具有宫体诗的特征: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此外,唐代科举早期是不糊名的,主考官们往往会根据考生的家世地位来评定试卷。前文提过,张若虚出身普通,在科举时被直接刷下去的可能就更大了。
貳
张若虚大概连考了很多年科举不中,直到武则天执政后他才侥幸挤进了金榜里。
由于武则天是寒门出身,她执政时为了打击李唐贵族与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有过多次修改。在她的统治时期科举考试对于寒门士族非常友好,而寒门出身的张若虚很可能就是在那段时间以一个不高不低的名次通过的科举。
在通过科举后不久,张若虚按照异地为官的制度前往山东兖州任职。
关于他在兖州的经历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史料合理推测:
初到山东的张若虚很不适应,说着一口吴语的他听不太懂山东的方言,只能在当地吏员的帮助下进行工作,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得像韩愈一样在地上画图交流。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韩愈《送区册序》
此外由于张若虚并不是一地主官,很难做出政绩来。他想升官只能凭借熬资来一步一步的升。我们不清楚他任职的起点和终点,但我们能确定的说他在某段时间担任过兖州的兵曹参军。
“若虚,兖州兵曹。”《贺知章传》
所谓兵曹参军,是军队里的文职岗位,平常主要管兵士簿帐、差点等事,这个职位的品级是从八品下,还算不错,只比后来杜甫从八品上的左拾遗略低一个品级。当然州参军的权力地位跟中央的左拾遗肯定没法比。
在外放为官期间张若虚写了很多诗,这些诗也一点点将他的诗名堆积起来。
后来,时间走到了神龙年间。写了很多诗的张若虚终于以文词俊秀驰名于长安城。人们将这个出身扬州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这也是张若虚最光辉的岁月。
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年近半百的张若虚完成了自己诗风的转变。洗去了宫体诗的艳俗而转为了清丽笔调。他在扬子江畔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当时的他并不以为意,对他来说这只是他无数作品里的普通一首。
叁
古人作品散佚的严重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比如李白,在他还活着时他的诗就已经丢失了八九成,而在他死前拜托叔父李阳冰替他整理的十卷《草堂集》也都散佚了。
再比如跟张若虚同名的吴中四士,他们的作品存量也不容乐观。贺知章仅有二十六首、包融仅有八首、张旭仅有 七首。当然张若虚仍以二首之数居于最惨。
但他们一生中肯定写过远超于此数目的诗句,其中肯定也有比流传下的诗作更好的作品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流传下来。
时间是如此残酷,以至于某些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一句话或一首诗来了解一个人的一生。
张若虚的一生绝不止一首春江花月夜,但我们也只剩下了春江花月夜。
-作者-
笔名聆思。专业写文。业余设计。业余后期。爱好锻炼。
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