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句话来形容“嘉靖三大家”之一的“震川先生”归有光,那恐怕就是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坎坷令后人欷歔不已!
提起归有光,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恐怕便是《项脊轩志》一文。而就在这间只有一丈见方、如在项脊之间的小书房里,大明的一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倾情演绎了自己的悲喜人生。
虽其中有苦有泪,却也让后世的我们得以窥到一个真男儿的风采。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说归有光,便不可避免提到“项脊轩”。
这是归有光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为何叫项脊轩?首先便是其书房窄下,如在颈脊之间;再者,归有光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住过,以项脊为名颇有怀远追宗之意。
不过,无论是何原因,如今终究都是时过境迁,后人的缅怀猜测而已!于古人而言,文人大都有博取功名以光宗耀祖的理想。而身为大明文人的归有光自然也不可避免被家族寄托厚望,认为他它可以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身为文人的归有光既然以“项脊”为名,自号“项脊生”,亦有担负脊梁重担之意!
正如其祖母言:“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充满无限的希望与寄托。而这一席话,不仅是家族老祖母发自之语,也可见期望之殷切,情意之真诚!正因为对归有光望之殷切,于是老人“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平平常常的场景,将老祖母对孙儿的殷切期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把归有光肩上作为“项脊”的担子之重也可见一斑。但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身为才子的才子归有光虽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但却屡试不第,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归有光屡次会试不第,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也得以被授官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愿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因此归有光在任职三年后便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
尽管他后来受到大学士高拱的赏识,在其保荐之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此时已经年迈的归有光,任职短短一年后就病死任上……至此,明嘉靖三大家之一的文人归有光,一生划上终点!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如今距离归有光的时代已有数百年之远,但过去的一切却恍如昨日,让人感触至深,尚能体会到归有光的男儿柔情!“不以成败论英雄”,虽然归有光读书不效,未能及时功成名就,但却依旧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真男儿!
归有光是刚强的,但也时常流泪!想到母亲,他会“余泣”不止;想到祖母,他会“令人长号不自禁”。但男儿哭泣,并不都曾代表软弱。古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有时候,眼泪更多代表的只不过是真性情而已!
归有光的一生,幼年丧母,想起慈母的点点滴滴,又怎能不潸然泪下?饱读诗书,却功名未就,再想起祖母的嘱和家族的振兴期望,怎能不流下止住内疚的眼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归有光是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人,一个经历坎坷、情深意重的文人,因此他才为未能尽为人子责任而哭,为妻子去世流泪,为未能光宗耀祖而哭。
纵观历史,文人墨客与英雄豪杰都曾留下眼泪。诗人白居易哭过,“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欧阳修哭过,“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杜甫也哭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也曾被哭过,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真男儿未必无泪,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面对“四面楚歌”时,也曾“泣数行下”!男人不轻易哭,但面对最深的伤,也会脆弱地流泪!
所谓求真尚实,以自然不事雕琢为上。《项脊轩志》虽是写日常琐事,但写真事,抒真感,因而备受推崇!读此文时,或许我们对十八岁的归有光是为何会有如此自觉的文学追求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归有光他肩负家族的使命,所以尽管科举仕途坎坷,他还会执著于科举入仕!也或许是因为归有光久读不仕,他才得以有精力写出流芳百世的文章,成为一代散文大家!而不管是对于怀念母亲和祖母所流的泪水,还是对于爱妻去世前所植枇杷树的“今已亭亭如盖”的感慨,于这位文人来说,大概都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真情流露吧!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才能聆听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拥有非浮华功名可比的真性情。
“庭有枇杷树,吾妻 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才会睹物伤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中深爱,其中深痛,不言而喻!此间回忆再起,不知其中究竟是甜蜜还是苦涩。追忆母亲和祖母时,归有光悲痛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回忆起亡妻,归有光则是“绵绵无绝期”的深沉爱恋!
因为有爱,心才不会冰冷;因为有爱,刚强男儿亦有柔情一面!因为有爱,才能将平凡的人生变得绚烂无比。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纵有铮铮铁骨,亦有万般柔情,既有人生坎坷不平,亦有散文名扬海内。
有琴心做雅事,有剑胆行义举,纵览历史万般文人墨客,归有光此等亦以平淡之情出类拔萃,此乃真震川先生!
壹点号 龙羽寻青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战国末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中,为何魏国魏无忌信陵君影响力最大?首先,信陵君,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名声显达于诸侯,天下人才归附者多。其次,信陵君魏无忌才能出众。信陵君魏无忌派出门客,收集各国情报,对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深刻了解。所以,主张联纵抗秦,
2025-05-04 01:46:39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
2025-05-03 01:23:28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