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胡适简介以及生平经历(一生“开挂”的胡适,遭遇了什么?)

19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5 15:56:22    

1959年3月14日《自由中国》第26卷第6期,胡适在《容忍与自由》写道:“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一生似乎是毁誉参半。上世纪20年代初,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轰轰烈烈地发起了白话文运动。

为积极唤醒全体国人民智,让劳苦大众能受到教育,胡适也是起到了积极且正面的作用。

当新中国成立之后,胡适旅居于美国和中国台湾,他的一些言论包括观点,也被不少人视为大逆不道,甚至有人直指胡适是叛徒,卖国贼。

抛开客观因素,本着公平公开的角度,胡适从像开了挂一样成为天纵英才,再到“过街老鼠”,他的一生到底遭遇了什么?晚年生活又过得如何?

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是安徽省绩溪县。

早年间的胡适进入当地梅溪学堂读书,接触梁启超、邹容的先进文章。1912年春,胡适来到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学习深造。

两年之后,胡适获得学士学位,于1915年9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顺利考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

当时胡适年仅27岁,学贯中西,文笔犀利,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蔡元培竭力邀请胡适前往任职。回国之后的胡适,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偶像,又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关系莫逆。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彼时的胡适达到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另外,胡适担任北大教授每个月的月薪大概是300块银圆。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胡适文采斐然,且地位尊崇,年纪轻轻就是北京大学教授,与各方上层人物来往频繁。往后时日只需耐心研究学问,方可成一代大师。

然而,胡适早年留学美国,西方那套“自由与民主”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归国之后,胡适不止一次想将当时的中国构建成类似于美国的乌托邦。为此,他和鲁迅、陈独秀等人分道扬镳。

大约是民国二十年前后,胡适受蒋梦麟邀请,出任文学研究院院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胡适正式加入国民党。于当年11月,发表一篇名为《建国问题引论》的文章。

该文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该主动放弃革命,加入国民政府。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几年,胡适积极投入政坛,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发表各种进步言论。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胡适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出任驻美国大使。

这一时期的胡适已经被“美国梦”洗脑,他开始走火入魔般的攻击共产党,甚至攻击一切与他观点相悖的人。

时间到了1948年冬天,北平迎来和平解放,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赶赴上海。1949年4月,解放上海战役前夕,胡适独自一人登上前往美国的邮轮,此时的他已年近六旬。

按照胡适事前设想,他之所以会来到美国,就是因为要摆脱各方利益和党派政府的纠缠,好潜心做学问。

没有了国民党的接济,胡适来到美国之后过上了入不敷出的生活。很快,他所剩不多的积蓄就被花光。

无奈之下,堂堂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居然屈尊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长。看来,才华横溢的胡适也是要为斗米折腰。

胡适一直在美国待到1958年,当年四月,胡适被推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离开美国,来到中国台北生活。

初到台北,胡适又享受到了前呼后拥的生活。他多次被邀请参与演讲,与旧时好友相互往来,又带了几个徒弟,帮助自己处理杂事。

正当胡适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番时,1960年,他的好朋友雷震被判十年有期徒刑,胡适因此大病三个月。

1961年,胡适又卷入总统连任案,加上自己的心脏病复发,再一次住院三个月。1961年12月17日,胡适在病床上独自一人度过了自己71岁的生日。

1962年2月24日,胡适受邀到“中研院蔡元培馆”主持第五次院士会议,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席散时,心脏病猝发而死。终年71岁。

纵观胡适的一生,正契合了“高开低走”这个成语。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胡适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远赴美国?后又辗转来到中国台北?

根据笔者的分析,有以下两点客观因素,是胡适接连辗转于美国和中国台北的症结。

首先一点是胡适当时的经济情况。1956年11月,胡适给好友赵元任写过一封信,信中明确提到:“我老了,已经到了退休年纪,还有一点小积蓄。”

另外,胡适还曾详细列出他自己的生活费用。除掉房租、雇佣工人的费用、水电费,参加俱乐部或各种社交场合的费用,胡适每月最少需要600美元才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一年下来大概就是7200块美元。

由于胡适多年来不懂得理财,花钱大手大脚,他认为如果继续留在中国,穷困潦倒的共产党是根本不可能每个月给他600美元。

与其这样,干脆来到美国挣美元花美元,还能享受各种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何乐而不为?

胡适从美国又辗转来到台北,也是因为经济状况。胡适只当了两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馆长,到了第三年,被单方面解雇。

再加上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原本还有点积蓄的胡适实在是生活不下去。索性,他便离开美国,继续去投靠国民党政府,这样可保证晚年的衣食无忧。

其次,胡适离开中国大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学术环境以及社会空间。

近些年,网友们普遍认为胡适是“公知”代表。“公知”就是一群有着一定的知识基础,却总是喜欢侃侃而谈,喜欢用错误的观点引导社会大众。说白了,公知就是“碎嘴子”,还是别有用心的“碎嘴子”。

胡适毕生追求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他认为留在中国大陆会没有面包,没有自由,更会受到迫害(这完全是胡适主观臆断)。于是离开故土,远赴美国与中国台北。

其中还包括胡适希望在自己晚年时期,将《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下卷赶紧写出来,好公开发表。写作这两本书籍所需要的资料大部分都藏于南京,于1949年被国民党政府撤退时,带往台湾。

那么,从学术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台湾,都能够给予胡适适合做研究和写书的资料,可以配备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对胡适而言,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起初,胡适这种“两面派”的做法,迷惑了一批人,让他成为文坛先锋。最终,就连蒋介石、赵元任、蒋梦麟、何应钦,这些曾经与胡适称兄道弟的人,都看透了他的真实嘴脸,那一套“民主自由理论”根本行不通。

胡适因此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飘零晚年的结局。

作为中国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胡适在文化领域上有一定的成就,这是客观事实,不容否认。可纵观胡适的一生,青壮年时期的他颇受拥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晚年时期的胡适虽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却是孤身一人,好不落寞凄凉,这一切都要归咎于胡适太过宽泛的民主自由主义思想作祟。

正如前段时间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对胡适的评价——这人有些藏着掖着,办事虽小心谨慎,却有些不地道

事实证明,胡适晚年生活惨淡有其必然性,与他本人的理念,包括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胡适如果能留在大陆,放下成见,党和人民绝对会给他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新中国也的确需要胡适这样的教育人才。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惨淡的晚年生活,恰恰证明胡适的刚愎自用,嘴里说的都是“自由民主”,实则全是双标。

相关文章

项羽、吕布、李元霸、李存孝、高宠,五大天下第一谁是真无敌?

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

三国名声很好的四位降将,魏投蜀、蜀投魏各有两人,他们都是谁?

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

聂政:我杀别人利索,杀自己更狠

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

扁鹊:从客栈伙计变神医的传奇人生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

解码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屈原投江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