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
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事会,在第13届会议上提名吴稚晖为“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
此项荣誉颁发的时候,距离吴稚晖故去已经10年之久。迄今为止,他是唯一一个荣膺此项称号的中国人。
吴稚晖的头衔有很多,他在政治、文化与教育方面均有涉猎。
联合国此次“百年文化学术”方面的称谓,更多地指向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在学者如云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吴稚晖可以独领风骚,说明其能力并非是空穴来风。
而回顾他从传统科举一路走到新文化运动的前列,其背后治学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吴稚晖在常州武进的故居
吴稚晖家世代耕读,也因此家境贫寒,以至于1871年,吴稚晖母亲病逝时,家中甚至拿不出多余的银两置办丧事,只能用稻草作衬,草草入葬。
为了生计,其父吴有成不得不离开世居的雪堰桥,来到无锡城中寻求发展之路。
由此一来,家中无人操持,失去母亲的兄妹二人便显得更加孤苦伶仃。
正巧外祖母在无锡城郊江尖处居住,便将两兄妹接到自己的身边照料。这一年,吴稚晖6岁。
外祖母那也是同样地捉襟见肘。本就时不时断炊的家里,一下子多出来两张嘴,日子更是穷困潦倒。
吴稚晖
但是即便如此,外祖母还是选择将吴稚晖送去私塾念书。
天资聪颖的吴稚晖从此便开始了读书生涯,即便饥寒交迫到温饱都成为问题,他仍旧孜孜不倦地流连在诗词歌赋和历史典籍中。
所以成年之后,吴稚晖没有务农或者仿照父亲经营小本生意,而是选择去私塾教书。
那一年,18岁的吴稚晖走上私塾的讲台,身上的长衫还是用外祖母的冬衣典当换来的。
为了可以更好地回报外祖母多年的操持与付出,也同样为了心中那为国为民的少年意气,吴稚晖规规矩矩地走上了科举仕途之路。
吴稚晖十分喜欢思考,因幼时通读四书五经,故而对阮元的《学海堂经解》研究颇深。
吴稚晖(名敬恒,字稚晖)书法
加之其常与同道中人探讨八股与时务,其作文水平不断精进,渐渐以长于史论而闻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1887年,吴稚晖考中了秀才。
之后,吴稚晖便来到南菁书院进修,以进一步考取功名。
在南京书院进修的这段时间,他有幸遇到了黄以周。
这位儒学大师给吴稚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礼等方面具体的奥义,更是为人行事方面的标榜。
很多年后,吴稚晖依然记得第一次拜见黄以周时,他桌案上“实事求是,莫做调人”的字。
自此,吴稚晖便一生只认得真理是非,不曾做半点调和。
吴稚晖70岁摄于黄山
一次,吴稚晖与同僚看到知县路过孔庙而未下轿,便十分生气地捡起路边的石子向知县砸去。
因为自幼接受的儒家教育让他视孔子为圣贤,在黄以周门下五年让他越来越重视礼教。
路过孔庙并不下来拜见,而是坐在轿中堂而皇之地走过的行径,在吴稚晖眼里便是“非圣无法”之举。
知县大怒,将吴稚晖关押了起来。后来还是黄以周出面斡旋,吴稚晖才得以脱身。
虽然知县的行为的确不合礼法,但是吴稚晖以石投人的举动还是让众人震惊。
“吴疯子”的称号自此而来,黄以周担心吴稚晖的性格再做出出格的事情给自己添麻烦,于是便将他赶出了书院。
吴稚晖书法
但是若由此认为吴稚晖是一个迂腐刻板、行动怪异的“老学究”,其实也不然。
1892年,吴稚晖考中了举人。这原本是一个“寒窗十年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的励志剧本,但是在吴稚晖口中却完全变了一番模样。
“这个举人是我骗来的,因为我写的文章不长,但全是用大篆写的,科举考官看不懂,但觉得字写得很好,就把我录取了”。
吴稚晖骄傲地和朋友如是说。
时至今日,我们无从考证此番话是真是假,但是吴稚晖是民国时期真草篆隶四大家之一确是铁一般无可撼动的事实。
他自7岁入私塾开始便练习篆书,后来慢慢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将原本板滞的字体带入一丝飘逸放诞,如此静逸与古雅相结合,使得字体自成一派方折刚强的风格。
吴稚晖(前左一)与宋庆龄(前排中)于会议后合影
后来,随着抗战开始,两袖清风的吴稚晖生活再次陷入窘境。
一众文人墨客如张道藩、徐悲鸿、章士钊等人牵头,替吴稚晖刊登“鬻书润例的启事”。
启事刊出后,求字者络绎不绝,短短一年内的润金竟然可以达到五六万元,被人们戏称为“书画托拉斯”。
都说字如其人,吴稚晖也正是靠如此张扬率真的性格,将方滞的字体演绎得十分灵动与飘逸,一如舞动他自己的人生。
他是一个看似个性鲜明,行事不定的人,但是本质上其实法度严谨,圆可循规,方可蹈矩。
这从吴稚晖对待妻子的态度便可端倪一二。
吴稚晖书法
吴妻袁云庆是一个无锡的名门望族之后,嫁给吴稚晖后一直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是吴稚晖眼里的“中国唯一伟大女性”。
袁云庆秀外慧中,占尽了贤良淑德的每一个字,却独独不认识字。
彼时吴稚晖正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在那个讲求志同道合的时代,留学过英、法等地血气方刚的文人,谁不想寻求一个新时代独立女性为妻?然而吴稚晖却对此不屑一顾。
在吴稚晖近而立之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个自小接受四书五经等封建教育的举人意识到兴学救国的重要性。
随着维新变法的推行,他积极地接触了一些新式文化与教育。他抛弃了读了二十多年的线装书,改掉了自己的名字,却唯独没有抛弃自己的妻子。
吴稚晖(右一)
直到吴稚晖全身心投入到探索中国出路的事业,举国奔波的时候,二人才逐渐开始聚少离多。
以吴稚晖的收入,夫妻二人想要联系是无论如何也发不起电报和打不起电话的,想要保持联系,只剩下最传统的方式——写信。
不过袁云庆目不识丁,通信便成了大问题。
而不识字却不代表理解能力低,吴稚晖注意到这一点之后,便结合在英国留学时候的经历,发明一种符号来辅助妻子识音。
因为这种符号短小,所以夫妻二人亲切地叫它“豆芽菜”。
于是,在数月与袁云庆通信的过程中,他注意到妻子在识字方面的变化,这颗小小的豆芽菜便在吴稚晖的心里生根开花。
吴稚晖书法
从事教育工作的他,一直头痛中国各地方言阻碍沟通与交流,现在开始渐渐意识到,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弥补汉字同文不同音的缺陷,以便更好地推行新文化。
所以,自1913年他担任国语读音统一协会会长后,便用了5年的时间编制出一本《国音字典》,里面近6000余字编制上“注音符号”。
这种注音符号,为日后汉语拼音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极强的参考价值。
吴稚晖认为注音符号是汉字的“老婆”,有了注音,汉字才可以更好地推广与普及。
思及此符号发明的初衷,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他对妻子角色重要性的认知。
老蒋与吴稚晖
事实上,尽管目不识字,但秀外慧中的袁云庆对吴稚晖的帮助确是良多。
袁云庆在生活中注重整洁爱干净,而洒脱不羁的吴稚晖却处处不拘小节,二人生活习惯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袁云庆却不以为意,跟着吴稚晖后面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更遑谈那些青黄不接的日子里,袁云庆一个咸鸭蛋吃一个星期,为了可以节省下来一部分钱补贴家用。
吴稚晖个性桀骜不驯,脾气极差,常常情绪化地根据心情来骂人。
曾经的同僚汪精卫曾被他骂成“汪精怪”,在听到汪精卫叛逃到河内的时候,便骂道“卖国贼是世上最丑的毒物”。
并一本正经地说道:“卿本佳人,奈何最贼”,汪精卫因此三天吃不下饭。
吴稚晖在马相伯寿辰合影留念
而遇到心情不错的时候,即使被骂“老王八蛋”,吴稚晖也会笑嘻嘻地回一句:“姓王的不是我,我姓吴”。
拥有如此性格,吴稚晖在名利场上的人际关系可想而知。
他脾气上来的时候,连老蒋和妻子上门拜访都拒不相迎,他推开窗户大喊,“吴稚晖不在家”。
吴稚晖常常任性至如此,身为妻子的袁云庆便不得不应对一些来自于官场上的事情。
袁云庆的付出并非是单方面的。
在吴稚晖为革命事业奔波的那些日子,他时而惦记着远方的妻子,尽管生活十分贫苦,却依旧节省下来钱寄回家。
吴稚晖书法
在时局逐渐明朗,他身居民国要员之时,也并没有抛妻另娶,而是经常把对妻子的感谢挂在嘴边。
吴稚晖认为自己是“流氓”,他张口闭口都是“经验老到”的打油诗一样的《谈房事》,实际上却对袁云庆从一而终,十分享受“一挂旧蚊帐,一张竹板床,一个大马桶和一位老伴”的朴素生活。
与联合国对其高度的赞扬相对的,是国内对吴稚晖的莫衷一是。
尽管在书法成就和对妻子的态度上,吴老都用很不贴切的,幽默自嘲的方式评价自己,但是在对待政治问题上,他却极为清醒地说道,“官是一定不做的”。
吴稚晖(左一)与钮永建(右一)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后人常常评价吴稚晖狂狷率真,诙谐幽默,均指的是他作为文人在学术上的贡献与对妻子从一而终的痴情。
那些贬低吴老“坏透了”的言论,无一不是指责他因为政治立场出卖陈独秀之子陈延年,致使其牺牲一事。
曾混迹于清政府官场上的吴稚晖,看透了清廷的腐败,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
这个理论宣扬一个没有强权没有阶级,众生平等的乌托邦世界,里面无争无忧的思想吸引住了吴稚晖的目光。
吴稚晖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十分认可《礼记》中天下大同的愿景,而互助论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人人为公的社会。
吴稚晖书法
他将其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宣称自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拥护者。于是,他以此理论极力鼓吹革命,并把这种思想时刻贯穿于教育事业中。
吴稚晖曾经混迹过欧洲列国,深知要想解放思想,去国外留学放开眼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于是他发起出国留学的勤工俭学活动,并积极筹建里昂中法大学,为中国近代人才的培养做出卓越贡献。
然而筹办学校哪里是一帆风顺的?
在里昂中法大学的建校期间,一伙留学生便因为争夺里昂中法大学而与吴稚晖产生了矛盾,虽然这些人后来被押送回国,但是仍然让吴稚晖觉得很没有面子。
陈延年
此事过去6年之后的某一天,吴稚晖突然接到了胡适的信,信中告知陈延年被捕,请吴利用其在党内的关系斡旋营救。
陈延年是陈独秀之子,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卫士,此次被老蒋方面控制,恐怕是必死无疑。
吴稚晖看到这个名字之后,脑子里却是反映出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那场不愉快,陈延年正是当时那批被遣返的留学生之一。
不仅如此,吴稚晖对陈延年的不满,还在于其回国之后抛弃了自己曾经极力宣扬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此上两点都成为吴稚晖心中的刺。
吴稚晖弥留之际
陈延年被捕后,吴稚晖写信给当时上海国民政府警备司令杨虎写信,祝贺他捕获了蒋委员长头号政敌陈独秀之子陈延年。
此前,陈延年伪装成一个普通的工人,抓住他的警卫队,上上下下都不知道这个青年的身份,所以即使凶多吉少,陈延年还是能为自己争取到一线生机的。
谁知因为吴稚晖的告密,杨虎一派兴奋地以此作为“政绩”向老蒋邀功,并立即将陈延年押至龙华刑场,用极其残暴的方式乱刀砍死了这个29岁的革命党人。
几日之后,吴稚晖向杨虎的告密信被登报发表,一众共产党人对他的做法极为不齿。
吴稚晖去世后,老蒋之子为其举办海葬的画面
他们认为吴稚晖德不配位,其品格如蚊蝇蟑鼠令人嗤之以鼻。
吴稚晖一生追随老蒋,直至1953年身故于台湾。
回顾吴老88年的一生,也算是风起潮涌。
虽然遗憾北伐战争之后,他在政治理念上的停滞不前,但是其在思想解放和文化普及方面对新中国的贡献确是无人能及。
若非身处乱世,因政治因素而做出了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世人会更加爱戴这个满腹经纶,却为不识字的妻子发明注音符号的怪老人吧。
导读讲述了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之间的友情和背叛,以及孙膑的反击故事。两位昔日知己好友最终变成宿敌,孙膑在友情破裂后选择了反击,最终击败了庞涓。想知道他们之间友情的起起落落以及最终的结局?继续往下看!战国时期的友谊孙膑和庞涓是战国时期的两位杰出军事家,他们之间还有着师兄弟的关系,是彼时彼刻最为杰出的军事
2025-09-09 00:51:07“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朝会的太后武则天没想到自己平时颇为信任的宰相裴炎竟然站出来向自己发出了如此激烈的言论。而对于站在台下的裴炎来说,面对权势日益上升的太后自己这一步迈出就没有回头路了,虽千万人吾往矣!河东裴氏,当世望族裴炎出生于河东裴氏中
2025-09-09 00:31:06吕不韦短短几十年的人生过得是相当的精彩,他最初是个商人却没有想到自己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成为一名相当有名气的成功企业家; 他后来赌注似的试水政治,又没想到这次高风险的投资换来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和地位。不管在政坛还是在商圈,吕不韦都能够如鱼得水,胆识、精明、伶俐他具备了成功的政治家和商人所
2025-09-08 00:42:55作者简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是有“神童”之称的骆宾王所作,那年他7岁。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字观光,生卒于公元627年-684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最高官职为朝廷侍御史。骆宾王的前半生虽有贫困落拓的生活,但也有步步辉煌的荣耀;而后半生却是在入狱的悲愤、出狱
2025-09-08 00:24:34你相信一个2000多年前的古人也会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吗?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古人的故事!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是很讲封建迷信的,这其中的是非对错我们今天就不评价了。如果说起因,只能说古人把一切无法解释的事件都归属为神鬼妖魔,这不是他们愚昧无知,只是因为古人的局限性,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知的
2025-09-07 00:42:1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