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文人雅士,最后却成为了一名“刺客”,一生颠沛流离,只为改变中华人民的思想。身份复杂,此人便是蔡元培。提及蔡元培,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教育家,殊不知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革命家。
回望历史,深入了解蔡元培,才发现他是一个崇尚暴动,暗杀思想之人,和历史书上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为北大校长的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商人之家,说不上有家庭多富有,但生活不受柴米油盐的限制。以至于蔡元培蔡元培能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面,例如读书。蔡元培热衷于研究书本中的道理,自然思想方面也和周围的人不一样。
不同的思想为他日后成为革命家和教育家奠定了基础。日子本来过得顺风顺水,可一切都在蔡元培父亲走后改变了。父亲离世,家中的经济支柱倒下了,无奈之下蔡元培只能用自己的学识去给别人当陪读书童。
在那个年代,有书读,能读好书一点都不容易。当时的国人思想还未解放,生活也过得艰苦,能吃饱饭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家里条件不如从前,但蔡元培丝毫没有放弃学业,用挣得的钱财继续维持自己的学业。
1892年,清朝光绪十二年,学业有成的蔡元培斗胆到北京参加保和殿的殿试,终于获得了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第好名次。此前在1891年,蔡元培是有机会参加殿试的,但他认为自己的字体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标准,由此便放弃了。卷土重来的他,毫无悬念成功了,从中可以看得出蔡元培对自己的标准极高,不容自己犯下错误。
入朝办事,成为一名官员本是一件不错之事。蔡元培入朝不久后,凭借自己的本领当上了朝廷的中心人物。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国内外都处于动荡时期。蔡元培清楚意识到,想要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唯有革新才可扭转局面。
他多次上书,希望慈禧太后能够听取改革意见,挽救中国落后局面。可慈禧太后并没有采纳,随后蔡元培的一系列举动,造就了他的人生“污点”。
在上海一个弄堂中,有一位浑身充满书生躲避众人的视野,迅速走进一间空落落的屋子。其实里面是一屋子的学生,看到他的到来,学生们肃然起敬,齐声喊到:“孑民先生好。”
屋子当中最瞩目的莫过于各种研制炸弹的器具,实在难以想象一群社会青年在研制炸弹。而被大家尊敬地称为孑民先生的蔡元培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戊戌变法是改变新思想的运动之一,很多有识之士都参加到这场变法当中,其中谭嗣同尤为出名。可惜他是因为无法面对挽救不了的中国,企图以死来明志,才得以出名。
蔡元培最佩服的也是谭嗣同,谭嗣同之死为了令他转变了思想。蔡元培深知,想要改变中国就必须要改变新一代人的思想。当《辛丑条约》被签订的那一刻起,中国的头颅又低了一等,面对列强的随意轻掠,还有清政府的不作为,彻底激怒了各界的学士。
蔡元培看清了清政府的面貌,他明白要变换道路才能达到救国的目的。蔡元培甚至在各大报纸上面描述清政府的无知无能,并指出“中国现在有家无国,应当造就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行动再不展开,恐怕又有许无辜的生命会被列强践踏,被清政府扼杀。蔡元培开始褪去充满书生气的朴素大袍,换上了制服。参与对抗列强的组织,并号召学生们参与到军事演练当中,希望有一天可以用在对抗敌人身上。
蔡元培彻底变成了一个革命家,他倡导暗杀,用这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通过自己的北大校长身份,成就暗杀行动之便。谁能想到知书达理之人思想竟会如今如此残暴。
和蔡元培有着共同目标的人数不胜数,陶成章便是其中一人。他带领着一个暗杀团队,准备先暗杀朝廷政府担任重任的几位官员,让朝廷发生恐慌,再计划暗杀慈禧太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计划是有了,但是布局实施也十分重要。不知如何是好的陶成章遇到了蔡元培,两人谈及暗杀计划,居然惊人地相似,两人成立了光复会。
蔡元培以他的名望顺利当上了光复会的会长,会里希望他能够利用自己的学识,研制出合适的炸药,利用在暗杀计划当中。上文提及到炸弹研究室也甚是讲究,里面有一条密道可以进入到北大学校正门。
不久后有五位清朝的大臣要出外完成谈判的任务,暗杀团队开始行动。利用炸弹研究室的极佳地位,成员吴樾把炸弹投放到五位官员当中,但由于炸弹研发的技术尚未成熟,加上车身较小,最后只有两位官员收了伤害。
这次暗杀行动没有达到暗杀的目的,也足以震惊整个朝廷,乱了朝廷官员们的阵脚。任务逐渐升级,在一项任务行刺广西巡抚王之春之时,暗杀团暴露了,暗杀失败,蔡元培也只能暂且搁置暗杀任务。
通过多次的暗杀任务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即便暗杀成功,也无法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除起。后来他便热衷于做好教育事业,直至病逝。
蔡元培离世,却无法葬在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北大,相信这是他心目中的一个痛。因为战争,他被安葬在了江西南角山坡的“华人永远坟场”,时局稳定过后,不少人都提倡让蔡元培回到北大的怀抱中。可他的亲孙女拒绝了,认为他现在很好,不需要大动干戈把他的骨灰移到北大。
几十年过去了,尘归尘,土归土。蔡元培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的“污点”事迹被很多人知道。但大家只会记住他为救国做的贡献,而不是记住他的暗杀举动。
说明他做得是正确的,不是说他的行为正确,而是说他的思想正确。他不忍看到中国堕落,不想中国由一个腐败的朝廷来领导,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起行动。也令国人领悟到,改变思想才能解决问题。至于是否能回归北大的怀抱,或许他并不是那么在意,他在意的是中国是够能被拯救。
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智勇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他对于统一中国的追求。刘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和困苦。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学获得了广泛的知识。这种求知欲和坚韧的品质为他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
2025-04-06 02:31:02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逝世于公元前195年6月1日。在世61岁,在当时已算高寿了。史料记载刘邦年轻时不务正业,爱赌钱,经常欠赌债,爱喝酒好色,经常勾搭小寡妇,没少干偷鸡摸狗的事。剧照剧照剧照剧照那事实真如此吗?不妨看一下史书对刘邦生辰事迹描述。6岁时还是沛县乡间的小屁孩,由于家里太穷没有入学。10
2025-04-06 02:29:58熟悉历史的很多人都不大喜欢刘邦,因为他怎么看像混混,多过像真命天子。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这些都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里有着详细的介绍,让人本能地对其产生反感。但细读《史记》你会发现,此人的性格中还是有许多能够成就大事的闪光点的。胸怀大志刘邦与项羽一样,都
2025-04-06 02:13:58提到刘邦,有人会把他和朱元璋相提并论,说汉高祖布衣起家,靠三尺剑灭掉了暴秦,简直就是天生下凡,还有人说刘邦不是凡人,是龙的儿子,给刘太公带了一顶帽子。那么刘邦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他生命中最大的贵人究竟是谁?是张良,是萧何,是韩信,还是其他什么人呢?刘邦不是布衣,也不是圣人,他是小地主出身,这是我的结论
2025-04-06 01:32:12汉高祖刘邦,一介布衣出身,起兵沛县,覆灭秦朝,于楚汉争霸中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现代影视剧中,年轻的刘邦总是以无赖地痞、贪财好色的形象出现,他既无大将之才,更没有经天纬地之谋略,那么,刘邦究竟是如何击败“西楚霸王”项羽,以一介布衣之身登上皇位的?汉高祖刘邦不妨跟着笔者阅览汉高祖之生平,你会发现,这位西
2025-04-06 00:43:1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