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文人雅士,最后却成为了一名“刺客”,一生颠沛流离,只为改变中华人民的思想。身份复杂,此人便是蔡元培。提及蔡元培,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教育家,殊不知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革命家。
回望历史,深入了解蔡元培,才发现他是一个崇尚暴动,暗杀思想之人,和历史书上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为北大校长的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商人之家,说不上有家庭多富有,但生活不受柴米油盐的限制。以至于蔡元培蔡元培能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面,例如读书。蔡元培热衷于研究书本中的道理,自然思想方面也和周围的人不一样。
不同的思想为他日后成为革命家和教育家奠定了基础。日子本来过得顺风顺水,可一切都在蔡元培父亲走后改变了。父亲离世,家中的经济支柱倒下了,无奈之下蔡元培只能用自己的学识去给别人当陪读书童。
在那个年代,有书读,能读好书一点都不容易。当时的国人思想还未解放,生活也过得艰苦,能吃饱饭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家里条件不如从前,但蔡元培丝毫没有放弃学业,用挣得的钱财继续维持自己的学业。
1892年,清朝光绪十二年,学业有成的蔡元培斗胆到北京参加保和殿的殿试,终于获得了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第好名次。此前在1891年,蔡元培是有机会参加殿试的,但他认为自己的字体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标准,由此便放弃了。卷土重来的他,毫无悬念成功了,从中可以看得出蔡元培对自己的标准极高,不容自己犯下错误。
入朝办事,成为一名官员本是一件不错之事。蔡元培入朝不久后,凭借自己的本领当上了朝廷的中心人物。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国内外都处于动荡时期。蔡元培清楚意识到,想要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唯有革新才可扭转局面。
他多次上书,希望慈禧太后能够听取改革意见,挽救中国落后局面。可慈禧太后并没有采纳,随后蔡元培的一系列举动,造就了他的人生“污点”。
在上海一个弄堂中,有一位浑身充满书生躲避众人的视野,迅速走进一间空落落的屋子。其实里面是一屋子的学生,看到他的到来,学生们肃然起敬,齐声喊到:“孑民先生好。”
屋子当中最瞩目的莫过于各种研制炸弹的器具,实在难以想象一群社会青年在研制炸弹。而被大家尊敬地称为孑民先生的蔡元培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戊戌变法是改变新思想的运动之一,很多有识之士都参加到这场变法当中,其中谭嗣同尤为出名。可惜他是因为无法面对挽救不了的中国,企图以死来明志,才得以出名。
蔡元培最佩服的也是谭嗣同,谭嗣同之死为了令他转变了思想。蔡元培深知,想要改变中国就必须要改变新一代人的思想。当《辛丑条约》被签订的那一刻起,中国的头颅又低了一等,面对列强的随意轻掠,还有清政府的不作为,彻底激怒了各界的学士。
蔡元培看清了清政府的面貌,他明白要变换道路才能达到救国的目的。蔡元培甚至在各大报纸上面描述清政府的无知无能,并指出“中国现在有家无国,应当造就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行动再不展开,恐怕又有许无辜的生命会被列强践踏,被清政府扼杀。蔡元培开始褪去充满书生气的朴素大袍,换上了制服。参与对抗列强的组织,并号召学生们参与到军事演练当中,希望有一天可以用在对抗敌人身上。
蔡元培彻底变成了一个革命家,他倡导暗杀,用这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通过自己的北大校长身份,成就暗杀行动之便。谁能想到知书达理之人思想竟会如今如此残暴。
和蔡元培有着共同目标的人数不胜数,陶成章便是其中一人。他带领着一个暗杀团队,准备先暗杀朝廷政府担任重任的几位官员,让朝廷发生恐慌,再计划暗杀慈禧太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计划是有了,但是布局实施也十分重要。不知如何是好的陶成章遇到了蔡元培,两人谈及暗杀计划,居然惊人地相似,两人成立了光复会。
蔡元培以他的名望顺利当上了光复会的会长,会里希望他能够利用自己的学识,研制出合适的炸药,利用在暗杀计划当中。上文提及到炸弹研究室也甚是讲究,里面有一条密道可以进入到北大学校正门。
不久后有五位清朝的大臣要出外完成谈判的任务,暗杀团队开始行动。利用炸弹研究室的极佳地位,成员吴樾把炸弹投放到五位官员当中,但由于炸弹研发的技术尚未成熟,加上车身较小,最后只有两位官员收了伤害。
这次暗杀行动没有达到暗杀的目的,也足以震惊整个朝廷,乱了朝廷官员们的阵脚。任务逐渐升级,在一项任务行刺广西巡抚王之春之时,暗杀团暴露了,暗杀失败,蔡元培也只能暂且搁置暗杀任务。
通过多次的暗杀任务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即便暗杀成功,也无法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除起。后来他便热衷于做好教育事业,直至病逝。
蔡元培离世,却无法葬在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北大,相信这是他心目中的一个痛。因为战争,他被安葬在了江西南角山坡的“华人永远坟场”,时局稳定过后,不少人都提倡让蔡元培回到北大的怀抱中。可他的亲孙女拒绝了,认为他现在很好,不需要大动干戈把他的骨灰移到北大。
几十年过去了,尘归尘,土归土。蔡元培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的“污点”事迹被很多人知道。但大家只会记住他为救国做的贡献,而不是记住他的暗杀举动。
说明他做得是正确的,不是说他的行为正确,而是说他的思想正确。他不忍看到中国堕落,不想中国由一个腐败的朝廷来领导,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起行动。也令国人领悟到,改变思想才能解决问题。至于是否能回归北大的怀抱,或许他并不是那么在意,他在意的是中国是够能被拯救。
演义小说中的五个战力天花板1、《西汉演义》项羽秦二世时,陈胜吴广在大泽山起义,天下纷纷响应。项梁和侄子项羽在吴地起义,项羽拔剑斩杀会稽郡守殷通,慑服季布、钟离昧,一时间各郡县望风而降。项羽起义后,得精兵数万。当时,季布、钟离昧进言,会稽涂山之中有桓楚、于英两人,统率八千精兵,啸聚山林,更兼两人都有万
2025-08-17 03:58:59从魏国投奔蜀国:姜维、夏侯霸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天水太守马遵抛弃,不得已而归顺诸葛亮。姜维在归顺诸葛亮后,一心一意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努力。他不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跟随大军北伐,即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进行了多次北伐。即使在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姜维不改初心,于
2025-08-17 00:09:11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