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为什么会觉得尴尬,那一刻不应该是对牺牲战友的怀念,不是应该跟着剧情的走向,悲痛从心底升起!
吴刚老师,拉着长音,叫牺牲战友名字,如果那名字里有你认识的,熟知的,或者是身边人,你还会觉得尴尬吗?从来没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那些负重前行的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前行,孤单前行的路上,却只有信念支撑着他们。
警察,在决定走上这条路的那一天,他们就知道,心里有他们的是人民,没有他们的也是他们的人民。大声呼唤战友的名字,是因为他们早已深深的刻在了活着人的心里!这种情谊,就叫战友,一个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信赖之人。
我永远记得安欣奋不顾身的抢下李响手中的手榴弹,卧倒的那一幕,战友的情谊,就是如此。
以此来唤醒杨健,我觉得是编剧最用心的地方。杨健放下枪,喊到的那一刻,才是对曾经的自己做出最对的选择。人可以犯错,不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事实上,那些说尴尬的人,是因为没有感受到痛。为何我们会因为剧情而潸然泪下,就是因为在那一刻的当下,触动了你的感知神经。
正义就是正义,永远都不能被舆论的导向淹没。
就像安欣,一辈子只为查明真相,一辈子就想给京海一片干净的天空,却因为高启强,逆袭之路变成了,去菜市场租个摊子卖鱼,去买个等离子电视,还想进局子认识个警察,甚至跪个干爹,读孙子兵法,连大年夜去公安局吃饺子看春晚都成了热捧的词汇,还说什么,咖啡不用冲,迟早会成功,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
大家看到高启强如此风光的同时,难道没注意到,他到底干了多少坏事,他到底害死了多少人吗?明面上的是电视剧展现出来的,那背后呢?高启强手下那些人干的随便一个买卖,都是对人彻底的毁灭!
京海百姓的苦,如果是在当下,你还会觉得,那一切呈现的画面都是尴尬吗?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