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生平简介(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17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17 16:00:24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在蔡元培治下的北大,大师荟萃,精英云集,其中有一个人很扎眼,他叫刘半农,因为他只有中学肄业学历。这个中学都没念完的人,是怎么当上最高学府教授的呢?

一、混社会的中学生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自幼成绩优异不偏科,尤以国文和英语最为出色。1905年从翰墨林小学毕业,是年14岁。1907年以江阴状元的身份,考进常州府中学堂,他的同期同学中,有一位成了日后的史学大咖——钱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因时局动荡,常州府中学堂于25日停办,刘半农都没有拿到中学毕业证书。这一年,他 20岁。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章太炎与部分弟子,前排左二为刘半农

1912年,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刘半农揣着跟小舅子朱组绶借的5块钱,搭船前往上海。当时的上海,不仅是先进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还是繁华的经济中心,机遇、梦想,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赋予上海的时代标签。

因为自己有点文字功底,刘半农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找到一份编辑工作,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写小说。没想到,他写的《最后之跳舞》等消遣小说,在大上海很受欢迎,刘半农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流量”作家。

1917年,刘半农因病回江阴老家修养。在沪5年,刘半农的才情得到发扬,精神也得到充实。但归家那段时间,他却混到靠典卖物品过日子的地步。一个26岁的大男人,连家都要养不起了,刘半农也倍觉迷茫。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百年前的上海

二、待业青年喜提北大教员

1917年夏末秋初,刘半农正穷困潦倒,不期收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他不敢相信,连中学都没念完,竟被聘去全国最高学府当国文教员。

我们一生中识人无数,有的人会成为过客,而有的人会成为贵人。只是谁也无法预知这个贵人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提携自己。刘半农的贵人是谁呢?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

原来,1916年刘半农混上海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办《新青年》,早就听闻刘之盛名,对其神交已久。彼时《新青年》刚起步,陈独秀就跟刘约稿,而且每期必约。由此,二人结为至交。

1917年,陈独秀时来运转,蔡元培把他弄进北大当了文科学长,而陈独秀又向蔡公推荐了刘半农。蔡公最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治下的北大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自陈独秀加盟北大,新文化运动诸君纷纷登场。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蔡元培先生

胡适几乎是和刘半农同时进入北大的。还在美国留学时,胡适就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投给《新青年》,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启动了中国白话文对抗文言文的机关。刘半农看到胡文后备受鼓舞,亦加入倡导白话文的阵营,成为一员主将。刘半农说过,他和胡适、陈独秀、钱玄同是《新青年》的四根台柱子,这一说法胡适也是赞同的。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胡适照片

在北大朋友圈里,刘半农是个半吊子,中学都没念完。他是个活泼、幽默,且不受拘束的人,但学历却是一个梗,卡在他的喉咙里。有一次,在商讨《新青年》编委人选时,胡适直接提出了人选的学历问题,这让刘半农异常尴尬。他既无高等学历,也没有出洋经历,因此尽管很有文才,写的东西却常被人嘲笑“浅陋”“不博学”。

他当《新青年》主编时,跟一些学者约稿,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高等学历,学者们常常不给他面子,还得钱玄同出面代他约稿才能约到。因学历问题造成的诸多尴尬和沮丧,是促使刘半农日后赴欧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刘半农故居

三、赴欧留学找到“她”

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考取了公费留欧资格。1920年在2月7日,新年将至,刘半农携家人自上海乘日轮“贺茂丸”号赴欧,学习语音学。此时正值一战结束,欧洲通货膨胀严重,刘半农仅有的留学费用也严重缩水,他与家人的生活一贫如洗。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刘半农坚持完成了学业。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刘半农照片

正是这段时间,刘半农发明了“她”字。在我国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新文化运动以前,“他”兼指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要区别性别就特别麻烦,所以作者和读者都感到不方便。英语中的“she”,在汉语里没有对应的词语,所以最初翻译时译作“他女”“那女的”。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刘半农夫妇与弟刘天华(左)、刘北茂(右)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问题被刘半农注意到了。经过一番思考,他主张造一个字——“她”,来承担女性第三人称的任务。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她”字问题》。为了推广这个字,刘半农还创作了一首小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后来,语言学家赵元任把这首诗谱成曲,百代唱片公司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成为了流行歌曲,“她”字就为全社会接受了。

2000年,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结果出人意料:“她”字以35票战胜“科学”27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一开始,胡适是反对用“她”的,主张用“那个女人”代替“她”。周作人也反对用“她”,主张用“伊”即可。但是这个“伊”使用地域有限,北方地区就没有使用这个字的习惯,而且在表现女性方面,“伊”没有“她”简单明白。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中学都没念完,是怎么当上北大教授的?

1925年,刘半农从法国学成归国,受到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他气质活泼,但做事认真,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他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1934年6月,刘半农与白涤洲等人从北京西直门出发,到绥远一带考察方音民俗,期间被虱子咬过,得了“回归热”,此后身体日渐消沉。7月逝于北京,享年44岁。

天不假年,叫我如何不想他!

文史君说

百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走向,也造就了诸多才情卓异的大师,刘半农以低学历喜提北大教员,成为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比肩的台柱。文末,文史君以林语堂先生致刘半农挽联作结:“半世功名丢开,真太那个,死后谁赞阿弥陀佛;等身著作留下,倒也无啥,而今你逃敌克推多”,正是刘半农先生认真又潇洒的一生的写照。

参考文献

朱洪:《刘半农传》,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沈云龙:《再见大师》,岳麓书社2015年版。

齐芳编著:《革新的号手 刘半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年版。

刘勇:《新文化运动与百年新文学》,2016年版。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青骢马小史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相关文章

聂政:我杀别人利索,杀自己更狠

同样都是刺客聂政有多勇?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杀人于无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大概是最猛的一个刺客了吧。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还有《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濮阳的严仲子跟韩国的宰相侠累有仇,至于是啥仇具体没有说,但是用了“交恶”两个字,想必也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然严仲子也不会四处找人

2025-08-16 01:56:11

扁鹊:从客栈伙计变神医的传奇人生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名字传唱千古。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那么他的师父又是谁呢?根据现存的记载,我们得知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长桑子。长桑子,襄阳人,据说是智皇知生氏和辰放氏之子(《庄子》中尊知生氏为上古的三皇之一)。机遇巧合之下,跟随赤松子修行。(根据《淮南子·齐俗》记载

2025-08-16 01:02:30

解码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屈原投江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直到今天,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

2025-08-15 00:39:22

裴行俭:一个被灭三族的遗腹子,活成了唐朝的“儒将之雄”

河南,瓦岗寨。一盏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照亮简陋房间里的草莽气息,裴仁基低着头在来回踱步,好像还没适应身份的转变。昨天是隋王朝的高级干部,今天变成农民军的堂口老大,身体在跳槽之后来去自如,内心却时不时地前后对比。去!把罗士信、秦叔宝、程咬金喊来!一众部将说说笑笑走进来,他们有些本是被收编的义军,加入瓦

2025-08-15 00:01:48

从佞臣到诤臣——细说“裴矩现象”

裴矩何人?他是隋及唐初的重臣,论及才干,他精明练达,智勇兼具,常常有超拔同侪的地方。来源:《新华日报》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

2025-08-14 01:41:0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